作为中西医先驱,林仁吉以“猪八戒照镜,里外不是人”,这10个字来形容自己目前的状态。他解释:“我是被大家踏来踏去的;当西医需要了解中医时,他们就会来问我;同样的,当中医需要了解西医时,也都是来找我,感觉就是里外不是人。”他直言,在西医眼里,他犹如异类一样。“记得当初从西医转向中医时,身边的医生朋友们都觉得我从光明的一面踏进黑暗的一面。”2004年,林仁吉医学系毕业,然后到政府医院实习,直到2008年,实习结束,就传来卫生部破天荒增设奖学金供西医到中国念中医的消息。“这个奖学金在我脑海里萦回不去,这似乎在暗示我,是时候重新规划自己的未来。”
他说,全马最优秀的人才,大多数都挤进了医学系,而他无论在念医,还是在各大部门实习时,都遇到了不少杰出的专科医生及教授。“你觉得自己厉害,但在医学界永远有人比你厉害。”当时的他认为自己难以在这片人才济济的红海中脱颖而出,反之如果他掌握了中医知识,同时具备了中西医专业,这便是一片蓝海了。然而,从西医转向中医的过程一点都不简单,他更自嘲自己喜欢瞎折腾。“就是明明有一条很好走的路我不要做,而跑去做一些犯贱的事情。”他直言,很痛苦。因为需要在短时间内捉到中医里面的精髓。“最大的挑战在于思维方式的转变。”他解释,西医的训练让我们习惯于精确的数据和实证,而中医则需要我们更多地去理解和体会人体的整体运作和自然规律。“此外,中医的学习需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和经验,这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虽然过程不简单,但他成功在2011年,从上海中医医药大学毕业,目前在双威中医中心担任医疗总监。“对我而言,没有中西医之别,只要能帮到病人解决问题就是医学。”他说,倘若病人对西药的反应很好,为什么要换去中药呢?
从半信半疑到认可中医技术
无可否认,很多西医对于中医都是存有偏见,针对这点,林仁吉并不否认,而且他直言:“我当初其实也是半信半疑的。”因为西医出身的他,更多的是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通过实验和数据来诊断和治疗疾病,强调的是病因和机理的具体分析。“所以刚开始,中医所说的寒的、热的,这些有的没的,我是一脸疑惑的。”随后他发现,中医确实有它们存在的价值,尤其是针灸。“中医针灸法的麻醉及止痛功效在近年来开始受到国际医疗界的认同。”他说,确实有疗效,自己没有理由不相信。他更分享,2012年杪,怡保苏丹后端姑拜浓医院首次援引针灸麻醉法取代药物麻醉法,进行了国内首宗的甲状腺切除手术,并取得空前的成功。
他不忘解释,中医是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注重人体的整体平衡和自然调节。“
两者各有优势,在临床应用中相辅相成,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方案。”他更坦言,对于病人来说,他们根本就不介意自己看的是中医还是西医,病人最重要只是要解决问题,让他们可以尽快恢复日常生活。
中医和西医的受尊重程度有所不同
很奇怪,同为是“医生”,但中医和西医受尊重程度却有所不同。“这主要取决于地区和文化背景。”林仁吉解释,在一些西方国家,西医由于其科学基础和技术手段,通常更受重视和信任;而在许多东方国家,中医则因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受到广泛的尊重和认可。“在我们祖辈的年代,只要懂得一点皮毛,他们就会开始帮人医诊,所以很多偏见都是从那时候开始累积的。”不过他认为,随著中西医结合理念的推广和中医疗效的逐步证明,中医在全球范围内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也在不断提高。“我相信,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只要能够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和帮助,都值得我们的尊重和信任。”
这是一本“好玩”的书——《喂医生,说人话!》
林仁吉甫自资推出一本名为《喂医生,说人话!》新书。先不论书籍内容,书名就已经给人一种很有趣的感觉。“我就是希望这是一本‘好玩’的书。”因为除了沉闷文字,透过书中的QR扫码,读者可以观看到相关视频。林仁吉认为,从前医生和病人之间的关系或距离仿佛是隔著了几道墙。“医生写的字,病人看不懂;医生说的术语,病人更加不懂。”正如书名所说“说人话!”,这本书更多是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并能够在治疗过程中更加安心和有信心,同时打破医患之间的沟通障碍。
能看得出林仁吉在这本书花了很多心思。“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只是一本实用的医疗指南,更是一个全面的健康工具,帮助读者提升健康意识,掌握实用的自我保健方法。”
• 一本笔记:文章特别标注了内容重点,并留有空白处,方便读者在阅读时记录重要资讯或疑问。读者可以在医疗讲座上向专业人士谘询这些笔记内容,提升学习效果。
• 一本指南:书中依疾病分类设定索引,成为读者在需要时可信赖的医疗参考指南。
• 一份检测表:附有几页癌症自我检测指南,帮助读者及时发现潜在健康问题
• 一份健康礼物:作为医生送给病人的礼物,书中包含:免费舌诊检查、运动和泡脚疗法等影片、药品真伪检测谘询电子邮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