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斗补选尘埃落定,国阵三连胜,不只奠定巫伊来届大选的合作模式,也是希盟的一记警钟。当然,不同的人,对这结果会有不同的解读和诠释。
如一些希盟领袖认为,希盟在晏斗补选并非完全一败涂地,至少公正党的36.5%得票率相比201 3年大选的35.3%是有所增加。在509大选时,莫哈未哈山是在公正党候选人斯特兰无法获得提名,而无对手下自动当选。
依据过去数届大选的成绩,公正党在晏斗支持率是逐步增加,从2004年的18.6%,提高到2008年的33.8%,再到2013年的35. 3%。因此,这些乐观派指,即使在重量级政治人物莫哈末哈山选区,加上巫伊联手下,希盟得票率依然高于2013年。
然而,这些论述,无疑是政治上的煮蛙效应。首先,如果依据去年509大选时,晏斗选民在国会议席(林茂国会)的投票倾向,当时公正党是获得8 1 1 3票,国阵得票为7654张,而伊党则有751票,公正党无疑已拿下该州席。
如今短短不到一年,希盟无论在资源、动员能力上都有所提升,甚至在补选期间,可看出公正党主席安华浑身解数为斯特兰站台助选,更有人形容这是一场“未来首相之战”,然而最终却铩羽而归;此外,希盟三成的基本盘,并不足于扭转劣势,也无法一洗其在马来选区的低迷支持率,这对下一届大选会是一个危险的讯号。
补选期间另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是希盟的“国阵化”。希盟,尤其公正党虽然不断突出本身多元色彩,更坚持委派印裔上阵巫统强人选区,但在竞选期间,一些希盟成员党或领袖却是在重复前朝的竞选方式,以发展计划为饵,甚至突出候选人的肤色来拉票。
反之,国阵在巫伊联手下,虽然还是主打3 R牌(即捍卫种族、宗教及王室),而一些巫统领袖,如莫哈末哈山虽然也在补选前发表含有种族色彩的言论,但他在竞选期间的言行却相对温和,更多的是突出其个人的亲和力及过去任大臣时对地方发展的贡献。
希盟败选的原因是多重的,但其手握权力及资源,只要认真反省,是可找到应对方案,尤其回到初心,落实改革议程,追寻“典范转移”,以多元、民主、开放的价值来领航,挣脱种族、宗教政治的牵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