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活在没有全民共识的国家。很悲哀,也很危险。大马的多元种族、宗教和文化社会里,任何事情都可能被放大,轻易擦枪走火。
人民的宽容与善良,逐渐被各种令人泄气的种族和宗教事件消耗。我们被许多狭隘和极端等负面言论包围,政治经济和宗教文化领域都有落伍和撕裂社会的言论。
没有共识的社会,让我想起2年前,2014年1月安华和纳吉分别提出“国民共识”和“国民和解计划”。
当时安华认为,大马种族和宗教的紧绷局面是自1969年513事件之后的最严重的;他建议与国阵对话,达致国民共识,化解紧张局势。
纳吉在安华提出“国民共识”3天后,释放善意说政府将推出“国民和解计划”,设立国会跨党委员会,朝野对话共商对策方案,解决影响国民团结的课题,但不是组织联合政府。
随著安华入狱、聂阿兹去世、民联瓦解、伊党摇摆不定、林冠英被控,以及多位政府机构掌舵人陆相继卸任后,“国民共识”和“国民和解计划”被遗忘了。
走过1MDB风暴后,重新崛起的纳吉更强势,“国民和解计划”束之高阁,安华的烈火莫熄议程差点被马哈迪的“公民宣言”骑劫,“国民共识”也算不了什么。
不同种族、宗教和社群民众的情绪低落。当局的纵容,各种破坏和谐与团结的言论满天飞。面对著分歧和叫嚣,民众“累了”,负面情绪弥漫著各个角落。国民共识应建立在团结和互敬的基础上,大家先以人民的角度出发。若跳过肤色和信仰,我们先是人,才到种族和宗教。
当下大家都以本位主义出发,强化自己的族群和宗教,政客又不断挑动种族和信仰课题,凡是区分为马来人和非马来人,穆斯林和非穆斯林,造成更大的分裂。
国民共识必须团结全民,捉紧人民的共同点,不是进一步分化撕裂人民。当彼此的差异被放大后,我们的国族身份认同被变模糊,少了交汇点,失去共同话题,“共识”成了学术词汇。
我们必须回到建国基础和《联邦宪法》。今时今日,不少思维偏差的掌权者,以偏见视角诠释普世价值观和宪法保障下的权利,加剧民众的焦虑,担心找不回宪法精神。
许多课题的论述和舆论倾向狭隘种族和宗教角度,提倡二元对立,如马来特权和非马来权益、伊斯兰和非伊斯兰、穆斯林和非穆斯林等。这仅仅满足种族政治需要,牺牲中庸与和谐。
承认宪法赋予马来人的特殊地位和伊斯兰是官方宗教,不表示贬低普世价值,公正与自由依然是立国基础。我们不应该选择性凸显某部分,制造对立和矛盾,满足私欲。
焦虑恐惧常令人失控,担心失去更多,不安时回到熟悉环境是最舒服。大家也习惯亮出身份特质,维护自己的肤色和信仰,担心失去特征。
要淡化矛盾确实不易,须通过接触对话,凝聚更多社会力量。目前政治气候低压,不友善的环境,知易行难,也不利于缔造国民共识的努力。
大家应秉持更宽容和接纳的态度,创造属于我们的存在感,携手击退焦虑感。这是迈向全民共识的必经路程,也是马来西亚壮大,以多元社会的开明中庸赢得国际社会掌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