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巫统议员揭发林冠英低价买屋开始、总检察署退回调查报告予反贪会及要求更深入调查、警方率领大队展开逮捕、拘留过夜,以及最终被控上庭;此事的舆论开始出现转向。
当局粗线条处理方式,支持和同情者把此事与政治和选择性提控牵扯在一起。这是合理怀疑,除非当局有更好说法,不然就得背负双重标准的指责。
26亿令吉和1MDB账目不清的丑闻发生后,迄今未有人被提控;林冠英被控平地一声雷,炸开了锅,尤其在华人社会更明显。
经历两次大选,支持在野党的选民已经出现不同感观,开始以道德、廉正和诚信检视自己支持的反对党议员,包括掌握公权力的在野党领袖。
林冠英被捕后,舆论出现微妙变化;理性归位,许多不同言论涌现,协助厘清不同概念,而非昔日的单面向,充斥著莫名其妙和愚忠内容。
炽热的政治氛围,领袖受支持者追捧,铁粉用尽一切力量护主,把所有事情与政治划上关系。他们一口咬定是政治迫害,欲摧毁火箭和林冠英的政治生涯,以重夺槟州政权。根据时间轴和事态发展,该推断有其基础。
如今更多人愿意从不同角度,探讨林冠英低价买屋事件。民众也想知道,林冠英与彭丽君之间是否存在利益输送?他别无选择,须在庭上证明自己的清白,撇清私相授受之嫌。
司法公信力遭侵蚀,检控团队受质疑,法庭已不是唯一裁定对错的机构。制度倾斜,法官的裁决难以取信于民,导致事件更复杂棘手。
“无罪推定”原则下林冠英是清白的,疑点利益归他;这案件上,他是掌握实权和资源的首长。但是,法庭能否独立公正审讯,彰显正义则是另一回事。
支持者继续摇旗呐喊,需要更多理性声音来回应。林冠英的“失误”让政敌逮到和放大,追击的机会。到底他是疏忽、涉贪,抑或清白?我们需要更多理性讨论,检视此事对社会的影响,尤其是强调良好施政的“能力、公信力和透明度(C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