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全球思维,在地行动力量的“地球一小时”(Earth Hour)活动,从2007年的澳洲悉尼开始,从当年由单一城市发起的2 2 0万人活动,发展至今全球七大洲,至少152个国家及地区、超过7000个城市居民的响应及支持的全球运动。这除了让全球民众、企业,甚至政府,通过熄灯一小时,表达人们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外,也唤起民众以实际行动应对全球暖化,共同为地球带来改变。
当然,在“绿色消费”意识下,熄灯一小时的节能活动,一些难免流于形式,甚至成为财团的消费活动,但仍不失其原有的意义。尤其在国人面对著配水、烟霾的灾害之际,本月29日的第8个年头“地球一小时”,肯定可让国人深思目前的发展观念,特别是在资源的使用及生态保护之间,如何取得一个可持续、平衡的全面发展观。
毕竟,环境议题是全球性的,是互相关连互为因果的,绝不只是个人或各家庭的事务。因此,在熄灯一小时后,除了个人节能外,也应去探讨社会的资源运用是否是永续和环保。
譬如在配水课题上,水坝水源的减少,其背后不只气候的干旱,民众的高用水量因素,也与河流的污染、集水区的保护息息相关,而更深远的结构问题,则牵涉到我们社区的设计、城市的规划,又是否是朝著水源的保护,甚至环保节能的方向去发展。
又如当政府在鼓吹节能,减少政府辨公大楼的冷气及能源的消耗时,政府的能源政策又是否朝向环保节能的方向?尤其在电能生产上,是否减少对石油或天然气发电的依赖,并把更多资源投入绿色能源如太阳能、小型的水力发电等领域?
此外,当局在发电生产过程中,又是否以公开及透明方式来运作,譬如是否选择价格最具竞争力者,让资源分配及运用更有效及公平?尤其最近两项发电计划招标过程中,备受业者争议的,一是约86亿令吉的2000兆瓦煤炭发电厂计划,获选的一马发展机构,不是以价低者得,另一项则是50兆瓦太阳能发电计划,也将不会以公开招标方式进行,而两项工程很大可能都是同一个机构获得。这又会否导致如1996年国能与独立发电厂之间不利用户的不公平购电合约?
甚至我们应进一步的去思考,当我们还有其他发电的选项时,国能电能储备远远高于国际的水平,直达5 0%之际,为何当局还提出备受争议的核能发电?
尤其在社会决策层次上,对任何不利环境生态的举动,对所有导致气候暖化的污染源─不管是来自工商业或政府的决策,都应给予彻底的改变和转变,那么未来才会有希望,黑暗中才能见到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