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大的外劳现象不是近年才有的,自1980年代我国制造业蓬勃发展下,引进外劳所带来的问题也不时成为社会的焦点,然而数十年来展开过不少逮捕、宽赦、登记、遣返,甚至冻结输入的行动,但问题并没有解决,反而对外劳的依赖日益严重,从早期只限于制造业,至目前几乎从“摇篮到坟墓”,各行各业都可看到外劳的踪影。
如依据官方的说法,目前国内的合法外劳有130万,加上非法的外劳,外劳人口估计至少有300万。如果以就业人口1200万人而言,等于职场上每4人中,就有一人是外劳。在这片2700万人口土地上,300万外劳大军,等于超过人口的10%,这比印裔人口还多,因此有人甚至戏称外劳已取代印裔,成为国内第三大族群。
无可否认,外劳对我国经济发展贡献是不能抹杀的,然而大量毫无控制的外劳,也必有其弊。譬如从经济上损失而言,依据官方的数据,外劳在2012年以合法汇钱管道,把所赚到的钱汇回国的金额,就高达197亿令吉。如果加上非法管道,这些外汇流失数目,相信可直逼政府今年拨出的223亿令吉燃油津贴。
此外,许多学者或研究指出,由于庞大外劳提供了许多中小型企业,低廉及充足的人力,使到许多行业长期的依赖外劳,而不愿投入资金及人力走向机械化、自动化及高效率的高科技生产方向,进而阻碍了企业,甚至整个经济的转型。这可从落实最低薪金制政策上,尽管拖延多年,但依然面对著许多中小型业者的抗拒显示出来。
进一步而言,引进更多外劳填补人力需求,除了扶持以劳力密集及出口为导向的工业外,也间接压制了国人,尤其是中下阶层的收入增长。甚至可说是加据了国内贫富悬殊的其中一个因素。
因此,6P计划从漂白到大逮捕都只是短期的手段,外劳问题绝不只是简单的人力市场供需失调,也不仅仅是官员腐败及执法不严,而让外劳轻易入境,归根究柢,这是一个经济及政治的制度问题,一个长期依赖劳力密集、非技术型的经济成长所带来的局面。
要解决外劳过多问题,就不能不追溯,是那一些领域或工业需要如此庞大的外劳?而这些领域或工业的发展,是否是我们所要的模式,是否有另一种替代的发展观?譬如在建筑业,政府是否有制定政策来改善工作的环境及薪酬,吸引本地人投入,甚至引进新的技术、新建筑的方法,以减少对外劳的依赖?
外劳过多问题,不是我国独有的,许多先进国家如欧美国家,甚至亚洲的日本、新加坡,都有经过或还面对著这问题,而他们的经历或经验,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借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