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选结束后,一些政客们将原本对著外头的枪口,缓缓往内移,开始酝酿著内斗了。
这种剧码不管是国阵或民联都同样上演著,政客们打完外战打内战,接下来,便是为自己的利益与官职而奋战。
最委屈的是那些一心一意渴望国家变得更好的选民了,他们手中一票,原本是希望见到国家带来改变,现在竟然成为政客们内斗的敲门砖。
许多在这次大选中获胜的政客,他们的素质其实并不佳,有的是碌碌无为的庸才、有的是见风转舵的骑墙派,当然也有只为本身仕途奋斗的野心家。如果单靠这些政客的个人能力与声望,也许根本不可能成为选民的心头好,只是他们头上顶著的政党光环,让他们顺利当上代议士。
大选之前,选党或选人的问题就一直都是人们争论的问题。更有人提出疑问:如果一个好党中的坏候选人,遇上一名坏党内的好候选人,选民该如何选择?
最好的例子,便是淡马鲁国席之争,那是由国阵候选人赛夫丁阿都拉对上伊斯兰党纳斯鲁丁。
原任高教部副部长的赛夫丁一向被视为巫统中的清流,其开明作风也受各族选民所欣赏;相比之下,当伊党逐渐向国人展开其开明一面之际,也是伊青团长的纳斯鲁丁,公众普遍上对他的印象,依然停留在不断发动各类反对外国歌星登台演唱或反对情人节之类的活动,这也使他被视为伊党最保守的领袖之一。
其他的例子则像在居銮,也有一些何国忠支持者,以何氏是好人作为替他拉票理由。
其实只要了解我国的政治制度,在党鞭制的限制下,一名“好议员”是很难阻挡本身政党所推行的坏政策的,莱纳斯稀土厂便是最好的例子,从这点来看,“选党不选人”这个原则是对的。
而从第13届大选的投票结果来看,显然大部分选民也都是根据“选党”的原则去投票,让许多所谓“坏党”中的“好人”或“清流”,也纷纷中箭落马。
只是当大选结束,“好党”中的“坏议员”的素质问题也开始浮现。
许多选民都对第13届大选寄以厚望,甚至在“选党不选人”的原则下,不惜牺牲一些所谓的“好人”,但是从一些政党推出的候选人名单来看,政治人物似乎滥用了选民的求变心切,以满足为了自身的利益及议程,甚至为了排除异己,牺牲另一批口碑好的人选,却推出一些素质有问题的候选人。
一切尘埃落定后,也许选民也需要开始考虑,“选党不选人”这个大原则,是不是该毫无条件地全盘照收,不再含泪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