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届大选进入白热化的阶段,从街头的拉票宣传到网上的论政,不管男女老少,候选人、政客、选民、网民,开始投入这一场民主的游戏。
可是从街头到网络的不少论政空间,可以发现至今我们的政治文化依然没有多大的改变,反之还向下沉沦。
许多政治人物还习惯于跟选民握手,独白式的政见发表、以演讲宣传来争取支持,他们可以从早到晚赶场跟选民握手,甚至花费数千万在电视电台报章登广告宣传,却不敢与对手来一场公开辩论,更不要说开说明会,面对群众的质问和挑战。
因此,数十年如一日的恐吓式的“伊斯兰国”论述、捍卫马来人主权这些旧口号,这种缺乏新论述,新说辞的竞选方式,是否就是因为我们的政党、候选人,不必辩论不必面对群众的质问结果?
这权威式的民主,连带的也使到一些政党的修辞能力,几乎没有多大的改变,依然以族群、阶级、宗教的认同及差异,来划出政治的对立。这种党派分明、对抗式的政治,不只延伸到网络的世界,对不同意见者的谩骂、恐吓,更进一步的激化成对敌对阵营党所、党旗的攻击。
选举热,因为选举是让政党取得权力的方法,而政党、候选人为了取得选民手上一票,也许下种种的承诺,但另一方面,这也反映出,许多人把选举政治当作解决一切公共问题的万灵丹。
可是难道我们现有的政治参与管道就只有那五年一次有限的选举吗?选票难道就能迅速解决权力及资源的分配问题吗?实际上,单靠5年一次的选举,有时是无法表达、决定许多复杂的决策过程,更无法突破体制上的种种不合理限制。
譬如此次大选落实点墨投票措施,其实就是由公民社会,尤其是净选盟通过街头政治,动员民意下争取而来了的,而不是通过选举来改变的。
选举只是民主的“外形”,民主的精神,离不开自由、公平、公正,尊重多元及少数的价值观。尤其健康的民主社会里,选举不单只是政党的轮替,更是让各种政见交流的平台,通过解说、辩论,说服不同的群众,甚至寻找化解歧异,或让歧异有和平共存的方法。
选举不是永远的,选举总会结束的,因此选举过后,要如何引导民众对政治参与的这股热情,去影响、主导公共事务,甚至建立起强大的公民社会,不受政党政治左右的自主空间,才是未来长远的民主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