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16日讯)随著世界遗产日庆典将部分活动移师北海,更主办了别开生面的北海艺穗节,槟州艺术、文化及古迹特别专员李耀祥坦言,威省并非文化沙漠,只是需要默默耕耘播种,才能从社区中自发性设立艺文团体,长期推动文艺发展。
他说,基于威省的艺文活动仅局限在校园,在离开校园后就没有一个伸展平台,导致威省艺文活动停滞不前,更没有正规的场地进行活动。
“无论如何,我认为种种挑战都可克服,最重要的至少需要迈开第一步,慢慢耕耘,因为这颗种子无法立刻预见成效,反而需要长时间的努力。”
他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说,近2年来该组织都有陆陆续续将文化表演移师到北海举行,诸如“小王子”剧场、潮州剧团、KIMSIR说故事等,而让人惊讶的是,这些活动吸引许多人潮,反应热烈。
他形容,早前在威南高渊举行的剧场,当晚下起倾盆大雨甚至淹水,大会预料有三四十人的出席率堪称不错,然而现场却出乎预料的来了三四百人,成绩让人鼓舞。
设组织推动文艺
他说,诚如首长所言,槟城未来的发展在峇都加湾,而为了打造艺文城市,槟岛的文艺活动仰赖数十年的推动才有今日成就,至今表演活动反应也较为冷场,或许是观众习以为常所致,然而威省的艺文活动却有许多的发展空间。
“威省过去都有孕育著许多的艺人,包括电影人、音乐人如陈庆祥、李勇昌等,只是他们都向外发展,就是因为有这些养分才能成就这些人才,所以威省并非文化沙漠。”
对他而言,目前最重要的还是播种,先营造氛围,所以引入了街头表演、剧场表演、视觉演出等,9月份将有红姐姐的剧场演出,以及“三个小孩”剧场。
在询及面对的挑战时,他坦言,威省没有正规的表演场所,惟这些都可以变通,最重要的是如何整合资源,并从较偏远的威南及威中著手,平衡发展。反观北海的居民较靠近槟岛,所以他们有前往槟城参与文艺活动的习惯。
未来他希望社区能够自发设立推动文艺活动的组织,同时,提供平台给从中学毕业的人士,让他们得以继续他们的才华之余,威省文艺活动才能永续发展。
居民盼老桥路重现风光
北海艺穗节热烈引爆,一些老居民则在忆起老桥路风光,纷纷赞扬当局致力的提高当地知名度,甚至带动人气,让老桥路重现风光。
居民谢连成(75岁)已居住在当地58年,老桥路自二战之前就经已存在,当时是威省区重要的策略地点,更是贸易区,所有的运输都是在当地进行交易。
他回忆说,当时在未填土兴建北海居林大道前,兴都庙毗邻就是海边,在巅峰时期,有大船靠岸,当地有一条长长的老桥延伸至水中,并从大船中将货物运送至岸边。
谢连成也表示,在70年代,随著各地陆陆续续发展,老桥路风光场景逐渐没落,惟在80年代出现了政府部门,勉强让老桥路苟延残喘支撑下去,直到政府部门迁移后,老桥路已迈入没落。
对于老桥路被选为北海艺穗节的活动场地让他深感荣耀,因为可以重振当地的人气,让更多人认识这个地方。
他希望在活动结束后,市政局能够批准更多小贩前来经营,从美食中带动当地发展,吸引更多人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