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6日讯)从十八丁横跨至过港的迷你天桥在一年半前启用,使向来没有摩哆行驶的过港渔村,出现居民纷纷购买摩哆代步的现象,如今,摩哆数量已高达约200辆,改变了该渔村百年来恬静的风貌!
过港和十八丁只隔一条百余尺宽的河流,早年,当地居民来往十八丁,都是靠舢舨或小型摩哆船渡河。
在过港渔村内,居民都是步行或以脚车代步,使该渔村显得很宁静。有些居民虽拥有摩哆,但都是寄放在十八丁的亲友家,待渡河后再取摩哆,数量仅介于50辆。
随著斥资270万令吉打造的迷你天桥于2013年杪启用,当地居民直接将摩哆驶进过港,不必再寄放,这鼓舞了居民购买摩哆代步。
摩哆的川行为宁静的渔村带来吵杂声,一些居民也担心摩哆在狭窄的洋灰巷路穿梭,会否酿成交通意外,尤其村童喜在户外走动和嬉戏。
因此,村民曾经举办对话会,乃至有人认为应该设定“禁止摩哆”的社区条例,可是,使用摩哆者却越来越多,成为阻不了的趋势,渔村百年来的风貌宣告改变。
居民陈家川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指出,过去,过港人寄放在十八丁的摩哆只有约50辆,但在迷你天桥通行后,居民纷纷购买摩哆,有的家庭更有二、三辆,现在估计有约200辆,增加3倍。
自造路墩缓速
他告知,原本小孩子搭小船渡河上学,可是大船驶过时小船会摇晃,相当危险,如今,家长直接以摩哆载送孩子到十八丁的学校上学,安全多了。
“事实上,村民也担心摩哆行驶会引发安全问题,所以,自行筑造了数十个路墩,让摩哆放慢速度。”
居民林文进坦言,虽然增加了摩哆的吵杂声,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毕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居民已渐而习惯。
“虽然巷路窄,但骑士相当自律和礼让,反而踏脚车不方便又危险。”
他续解释,迷你天桥相当斜,有的人没有力气骑脚车上天桥,只能推著上,下天桥时则冲势很快,往往难以煞车,造成险象环生,若是骑摩哆就没这方面的问题。
居民陈家鸿指出,如今居民要去市集买菜,或是去杂货店购物都很方便。过去要走一段路去搭小船,购物后再以小船载回,十分不方便。
对于有机会在自家社区骑摩哆,陈家鸿表示,心情十分的欢愉和兴奋。
仅剩1艘小船载客渡河
迷你天桥启用后,5艘小船停业,仅剩一艘延续过港渔村百年摆渡行业,保留了该渔村的特色风情、数代人的集体记忆。
当地其中5艘小船于2013年11月30日,提供最后一天的载客服务,在12月1日的天桥正式启用日停业。
另一艘小船原本也打算停业,船主过后以打发时间的心态守业,并认为小船载客有存在的价值。
载客小船业者林文福(63岁,外号黑猪)说,以前每月收入几千令吉,天桥启用后搭客大减,现只有整千令吉的收入。
他说,过港有约200户,村民近千人,渔村长度近两公里,有的居民住家离天桥有一段距离,步行去天桥处吃力,尤其年长者若又提物品会很喘,会选择搭船。
他告知,普通渡河20仙,若要求送到家门口,一般付一或二令吉;有的要求送至玄天上帝庙处,付5令吉或10令吉,其实没有定价,自由给。“每日渡河的居民和学生约七八十人,繁忙时间是清晨6时30分至10时。”
他述说,早期是舢舨载客渡河,大约30多年前逐渐改为摩哆船,之前每趟10仙,现在20仙。
过去24小时有船载客,采轮班制,现在只有他一人,从清晨5时至下午3时提供服务。
过港居民王美鸾(57岁)表示,选择搭小船过河是方便考量,因天桥离住家有一段距离,要推脚车上迷你天桥也吃力。
鼓励骑脚车响应环保
十八丁州议员蔡依霖表示,在过港渔村驾摩哆已成为禁不了的趋势,惟鼓励居民骑脚车,响应绿色生活方式。
她向本报说,当迷你天桥建好启用,方便了过港居民渡河,却也为社区带来挑战。“部分的人反对摩哆驶进过港,认为会威胁渔村小孩的安全,有的认为摩哆驶进渔村,为居民带来交通的便利。”
她认为,摩哆驶进过港须有更多讨论,如允许怎样的摩哆驶进,改装的摩哆会吵,是否允许等。“我鼓励骑脚车,这是最好的方式,骑脚车也是当下潮流。”
她说,过港是个纯朴和清静的渔村,居民生活步伐慢,有的游客喜欢来该渔村感受宁静气息,如今,当地的生活步伐也跟著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