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7日讯)国家在力推高附加值产业,迈向数码科技经济,甚至谈论人工智能在未来是否取代劳动力之际,利用人工智能的犯罪已在校园、青少年群体、社会发生。
我国发生学生利用深伪技术合成不雅照牟利案件,引发了校园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前线阵地,是否拥有健全的教育来教导学生理解科技伦理的思考。
受访的网络安全专家冯宗福、职业律师黄玉珠、马来西亚(雪隆)性学会会长郑珍珊均认为,教育是减少科技犯罪的最重要环节和根本,特别是1995至2010年出生的“Z世代”及2010年之后出生的“α世代”。

这两个世代人的学习、生活、成长均与网络、人工智能密切相关,可以说成长是伴随科技发展至成人,因此在教育、学校建立起正确看待科技运用的正确价值观,对于减少青少年使用科技犯罪,甚至遏制未来的犯罪都至关重要。
专家在访问中提到,在面对深伪技术、人工智能创作等日益复杂的数码生态,教育不应该仅仅止于知识的灌输,也同时应该涵盖情感教育、科技伦理判断和社会责任的启发,学校教育必须改变单一的知识教授,以价值观培养、批判性思考和使用科技责任为核心的整合学习模式,否则青少年可能在不知道技术后果严重性的情况下,误用甚至滥用新兴科技。
网络安全专家冯宗福指出,科技的运用难以限制,但人的行为却可以规范,而公民教育则是避免科技犯罪发生的关键。

他认为,最有效对付深伪技术犯罪的方式是从教育下手,提高公民意识、责任感,让民众知道某些行为属于犯法,也会伤害到他人。
“未来深伪技术应用将越来越普及,这绝非负面的发展,人们对技术的应用才是关键。”
缺乏科技伦理认知
在访谈过程中,黄玉珠和郑珍珊均认同,目前我国社会的数码素养和科技伦理普遍认知不足。
郑珍珊在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直言,尽管科技在进步,无论是教育部、学校甚至是家长,对于科技伦理的观念,实际上都还没跟上时代发展。

她多次强调, 科技技术进入校园是无法避免的现实,但校方必须要在学生接触科技的起点,优先教导科技素养、伦理和法律的基本知识。然而,我国教育主要集中在课业成绩和升学,对于价值观的灌输还不够重视。
“科技伦理应该是核心之一,若学生一旦心情不佳或情绪失控,就可能利用科技手段进行恶意行为。只有将伦理界线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后续才能展开技术层面的教学工作。”
从小学习隐私界限
她进一步指出,5岁到8岁是建立孩童学习隐私权,学会尊重他人等界线的关键阶段,而进入9岁至12岁的青春初期,随著身体的发育,更应该引导孩子认识网络时代下要注意的事项,如哪些资讯不能随意公开,或有什么事情不能做。
“如果我们有一套完整的铺排和价值观灌输,到了13岁以后,青少年很多的偏差行为实际上都可以大幅减少。”
她强调,完整价值观与人际观念应是伴随著孩子的成长历程而一步步构建。
“所以我们有可能在中间的环节错失了建立价值观,从而衍生出一些问题。”
她强调,若缺乏责任感和伦理界线地使用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将会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因此学校必须要在追逐科技潮流的同时,同步强化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的应用上。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