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5日讯)同伴恶意人身攻击,恐会让儿童变得自卑怯懦,轻则出现可以及时补救的厌学、反社会行为,重则导致他们长大后仍走不出青春的梦魇。
在求学时期品学兼优,且是模范生的生命线协会督导组组长王妤娴,忆述成为同侪眼中钉及遭受恶言相向的日子,度过孤立无援怏怏不乐的校园生活。
“会有一些成绩不好,可是人缘很好的同学,带领我班上的其他同学做一些事情,当众耻笑我,我那时有很强烈的感觉是,我不被喜欢。后来,当老师选择我担任乐队指挥后,我会一直听到高年级的学生数落我,有很多批评的声音,说一些比较难听的话,所以基本上我在校园的生活没有很快乐。”
她说:“因为你不被接受,也会比较容易;因为你是被排挤的,你是一个人的,发生事情的时候就不会有人来帮助你。”
她接受马新社电视华语新闻访问时说,为了逃避恶性循环,她偶尔会装病逃课,即便现在脱离了魔爪,但这段往事已形成难以愈合的伤疤,凡事瞻前顾后。
“在我长大的时候,我会做很多事情让身边的人都喜欢我,可是我做这些事的时候,有些事情也不是我愿意做的,就会活得很不自在,活得很辛苦。因为我是属于半路转校生,我变得不喜欢改变,对于我突然要搬去新的地方环境,我是很抗拒的。转换新的环境就表示说,你可能在新的环境,不一定被人喜欢。”
另外,王妤娴说,在她的那个年代被霸凌,充其量最多是一班,或者是整个年级、整间学校,但如今许多资讯都是透过社交媒体传播,网络暴力则显得十分恐怖。
“在匿名底下,你可以更加畅所欲言,也不用负责任,而且有些(网民)会人肉搜索你、轰炸你,精神压力其实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