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22日讯)马航连年亏损,分析者认为,让马航私营化是最佳出路。
大马政府在难以负担马航多年亏损之下,有意脱售这家曾经带给大马带来荣耀和良好形象的国有航空公司,几经重组和改革的马航何去何从,成为了焦点。
但分析者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这个问题应该回到“大马是否还需要国有航空”,在难以止血的情况下,私营化是最佳选择。
中总社会经济研究中心执行董事李兴裕说,政府正在研究如何拯救国家航空,其中需要考量马航的成长能力,航空业未来趋势,也与旅游业前景关联。
航空业竞争大
他说,现代航空业竞争非常大,尤其是廉价航空加入“战场”后更为激烈,多年前还有些人认为,航空公司必须由政府持有,不能让私人界入股或接管。
“因此,大马要先问自己,是否能够放下尊严,需不需要国有航空来代表国家形象。”
他称,一个国家在早期发展阶段,都希望有个身份象征,这或是国家航空,或是国家战略公司等。但随著全球化带来的改变,这种理念已不是优先和重要的考量。
“所以,现在很多欧盟国家已不再拥有国有航空,将国有航空私营化,或是微量占股,而是让更有能力的航空公司进入,任何能够提升空中交通便利,让商务旅客和消费者通行方便,欧盟国家都欢迎,更为看重服务和竞争力。”
对于马航过去改革仍无法停止亏损的问题,他说,尽管马航也做出改革,但其他国家航空公司应对国际变化更为快速,而且国有航空的名号也在某方面阻碍了马航。
“政府一直放不下马航,抱著要拥有国家航空的想法,不管如何都要保著马航,导致马航整体缺少了一种动力和压力,反正有洞要补,政府会出手,那么久而久之竞争力就会有问题。”
他指出,过去5年航空业的竞争都上升到新阶段,马航还停留在受保护阶段,这是最大的杀伤力。
李兴裕认为,若外资有意购买,或高比例入股马航,由私人界来管理,马航情况或大为不同,所以大马也不妨考虑。
仿效新国航空模式“马航从2011年就开始亏损,政府也不断注资,几年过去了国内外形式都在演变,不可能每年都用纳税人的钱来填补马航,那些资金用在其他方面发展更有意义,而且现在政府财务状况也不是很好。”
他说,马航作为国有航空,身负为国民服务的责任,需要承担一些偏远地区但不赚钱的航线。
“除非,马航能够效仿新加坡航空模式,以商业化运营和利益为优先。”
经济学家白文春称,国有航空公司是一个很好的品牌,有助宣传,起到打广告效用,但是如果只是打广告和提升形象,却不能带来盈利,那么就失去意义。
他说,从政府角度来看,已经没有办法修复马航,而关闭马航会导致1万多名员工失业,所以政府不会选择关闭,那么马航的出路就可能像普腾,卖给私人界,由私人界去主导。
他表示,如果马航走向私营化,政府要选择最适合的人或公司来收购,特别是在经营国际航空拥有丰富经验。
白文春表示,如果政府采取脱售的方案,要提防马航落入有心人士手中,有些人意不在拯救马航,而是希望通过收购马航,借由亏损来获得政府的援助,勿重蹈曾经的错误。
政府彻底放手 马航仍可翻身
分析者指出,马航必须壮士断腕,才有可能冲出困局。
他们指出,马航仍有客户群和市场,重点在于能否壮士断腕,彻底放手让真正有能力的私人界来接管。若仅是表面化或走回以前的老路,那么马航起死回生无望。
他们说,马航在1990年代曾经私营化,但最终失败。
当时,马航出售给丹斯里达祖丁,却因营运失败导致政府被迫收购马航,并承担巨额亏损。
中总社会经济研究中心执行董事李兴裕指出,不管是国家要继续经营,还是脱售,马航都需要重置商业战略模式,寻找出优势,以及能够带来利润的航线。
他说,航空业的市场非常大,航空公司都在竞争,大马周边地区和国家,如东盟和印度都在迅速发展,当成为中等收入国,这些国家的人民就开始出国,所以马航如果能找到卖点,重新拟定航线,配合旅游配套,相信可以找到出路。
他说,马航要走向重组,就务必狠下心“开刀”动手术,削减运营开销、福利和员工,这也是不可避免的过程,也会是政府考虑在内的因素。
李兴裕说,不管是私营化,还是让外资进入马航,政府都要给予更大空间,最好不要干预太多,更不能安排大马人进入管理层。
经济学家白文春同样认为,航空业面临很大竞争,运营不容易,现有马航管理层没有能力扭转亏损,就需要更有能力的公司来接管,而且政府还必须真正放手让私人界去大刀阔斧改革,有太多干扰,也难拯救马航。
“马航依然有翻身机会,因为它还是有拥有顾客基础,不过要做出策略需要调整,如果改革仅是停留在表面,很难挽救马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