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沙29日讯)江沙于18世纪便成为霹雳州的王城,从18世纪末期,华裔先贤从中国南来落户江沙,并依据各自籍贯在此创办各行各业,为江沙带来经济发展,尤其推动华文教育的发展,为江沙这片土地上的华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江沙的血缘性会馆不多,主要以地缘性组织为主,包括6个籍贯会馆,即福建公会、广东会馆、广西会馆、客家公会、潮州会馆及海南公会,先贤及领袖有著共同的使命,就是发展华教。
崇华可说是江沙华文学校的代表,早期的崇华学校是由大多数福建人所创办,后来各籍贯先贤相继落户江沙,参与发展华文教育,并进一步创办现今的崇华国民型华文中学。
政府接管学校后,华裔先贤从改制的崇华延伸一所崇华独中,并落力及热心地推动华文教育,先贤及领袖对教育的贡献,获得当地华社赞扬及政府表扬。
祖籍福建的已故邱能言及广东的已故廖南亩,分别是从商及行医,两人在孙中山搞革命时期,曾参与同盟会,并且都是江沙觉民阅书报社及崇华学校创办人之一。
廖南亩
廖南亩于1911至1913年担任第一届崇华华小董事长,崇华四校在2011年崇华百年校庆颁予“精神奖”给他,由其曾孙代表领取奖状。邱能言于1914至1931年担任第2届董事长。
1920年代江沙福建公会成立后,邱能言担任会长10多年;在晚年,英殖民政府向霹州苏丹推介邱能言,并颁授太平局绅勋衔,是江沙第一个获此勋衔的华裔。
邱能言于1941年逝世,江沙华人大会堂于1990年代向当时的江沙县议会争取一条以邱能言命名的道路,1997年争取成功,成为江沙开埠以来,唯一以华人姓名命名的街道。
骆谋生
在中国福建省出生的已故拿督骆谋生,年幼时只读过约一年的私塾学校,13岁时从中国南下到槟城,16岁移居江沙,并在一间树胶厂打工,备受器重,继而升为公司董事主席。
他在当地社会扮演有如“人民代议士”的角色,不但热心捐款及办学,还解决人事纷争及为民解困,他曾见过树胶厂员工在树下聚赌,他命令人把大树锯掉,瓦解赌博的风气。
据了解,一名63岁崇华华中女校友当年就读预备班时没钱交学费,骆谋生获悉后通过校方向教育局申请免交学费直至毕业,该校友后来出资编写骆谋生的专集。
李树福
广西籍江沙出生的已故李树福只接受一年多的小学教育,惟他致力推动华文教育,全心献身当个华教工作者,其献身精神也让他获选为1997年第十届林连玉精神奖得奖者。
1928年出生的他自幼跟随父亲耕种及割树胶,逝世前已是小园主,他于1939年在鲁博马坡的都山华小接受一年半启蒙教育,后因日军入侵并枪毙当时校长,而该校随之停办。
他在1973至2008年期间,担任崇华独中董事,落力地推动华文教育。他是唯一获得林连玉精神奖的江沙人。
林连玉精神奖状上以毛笔黑字形容李树福:“80年代热心为崇中筹款,甚至为了崇中,为了华教的发展,把个人的工作搁置一旁,全心全力作一个不受薪的华教工作者。”
王禄初
海南籍贯的江沙商人拿督王禄初延续先贤传承文化及推广华文教育的使命,于1993年推动成立江沙华人大会堂,并担任第一届会长,并推动编写江沙华人百年文化的史迹。
王禄初也在崇华华小、崇华华中及崇华独中,担任多届的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