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佛大学本科教育办公室发布报告,直指该校评分体系“正在失灵”:超过六成本科生获得A等成绩,GPA中位数已达3.83。院长坦言,评分已无法区分学习成效,反而助长了学术文化的平庸化。
这一反思对马来西亚高教极具启示。本地部分大学虽已采用A+制度,却尚未迈出关键一步:公开课程中位分。此举并非为排名,而是让师生共同看见一门课的真实难度与表现分布,避免“高分=放水”或“低分=严格”的粗暴标签。
更值得警惕的是另一种所谓的“质量保障”机制:一旦某门课程A等比例偏高或不及格率异常,授课教师便须在院务会议上向全体同仁“说明原因”。然而,教师们是否真的认同这是一种正当问责?抑或更多人感到失落——自己倾注心力的教学,换来的不是专业对话,而是一场常沦为合规式羞辱的审查?仿佛教学成效可被简化为冰冷的分数分布,而教师的专业判断,唯有经过集体审视才配获得认可。
退休之后回望,才更清楚看见:许多制度设计初衷良善,却在执行中异化为仪式性的审查,反而压抑了教学的创造性与教师的尊严。
真正的质量文化,应建立在信任与支持之上,而非恐惧与审查。我们亟需转向更建设性的机制:
其一,推动匿名课程对标。让相同或相近课程在匿名前提下比较成绩分布、作业标准与学习成果,教师可在不被指名的情况下反思自身设计是否合理。
其二,强化跨系教研讨论。与其在院会上“交代问题”,不如定期组织跨学科教学对话,分享如何设计挑战性任务、如何评估高阶思维——尤其在AI时代,记忆型考核已无意义,创造力、批判力、伦理判断才应是核心。
其三,采用多元学习成果评估。评分不应只看期末分数,而应纳入项目作品、反思日志(Reflection Journal)、同行互评(Peers Evaluation)、实践表现等证据。当评估维度丰富,分数分布自然更具解释力,也无需以“不及格率”作为质量代理指标。
《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育之“至善”,不在完美无瑕的成绩单,而在师生共同追求卓越的过程。公布中位分不是暴露弱点,而是开启专业对话的起点;匿名对标不是比较优劣,而是共建教学标准的基石。
唯有如此,教师才不必在“讨好学生”与“应付审查”之间走钢丝,而能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点燃思考、培育判断、守护学术的尊严。
教育的质量,不在分数的高低,而在反馈的真诚。评鉴制度若只盯著数字,终将失去灵魂;若能照亮教学,方能成就学生。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