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我国便迎来几例涉及政治与宗教矛盾相关的课题,让人不禁为还没开始几天的未来感到忧虑。

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长倪可敏因部门举办圣诞节庆祝活动,引发伊党强烈不满。伊党青年团(伊青团)声称,这样的活动在一个多元宗教的国家显得“敏感”,而警方也透露全国接获至少69宗相关投报。

与此同时,青年及体育部长杨巧双的自传事件则掀起更大的风波。她被指控在自传中涉及基督教内容,试图“通过出版物将马来西亚变成基督教国家”。警方对此展开调查,全国范围内已接获157宗相关投报,并向45名证人录取口供。吉隆坡副总警长拿督阿兹里阿克玛表示,警方计划近期传召杨巧双到警局协助调查。

上述两件事情看似宗教间的冲突,实际上却是伊党通过其青年团炒作宗教议题,并联合土团党青年团及一些亲国盟的伊斯兰非政府组织,试图通过群众集会向安华领导的团结政府施压,激发穆斯林群体的不满情绪。在这些事件中,不难看出政治人物利用社会情绪挑刺、放大矛盾的手法已成为惯常操作。他们贩卖焦虑,煽动族群对立,既扰乱社会安宁,也促使执法机构介入,而目的仅仅是为了制造一个攻击政敌的机会。

开年遭遇这些破事,笔者悲观预见2025年里,族群与宗教和谐问题依然是笼罩在国人心中的阴影。只要政治人物仍然持续将这些议题作为政治筹码,不仅突显了解决相关问题的复杂性和挑战,也反映了我国在实现真正团结与包容的道路上仍然存在诸多障碍。

唯恐天下不乱

在过去一年里,这种以敏感课题包装政治目的的斗争便从未停歇。无论是“KK袜子”事件中的宗教情怀争议,清真食品认证的标准争论,还是文化遗产相关议题(如肉骨茶是否应列入国家文化遗产、大马早餐文化的象征意义,以及卡峇雅成功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看似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一件一件成为政治角力的舞台。政治人物和政党利用这些事件挑刺、制造对立,进一步撕裂社会,以达到其政治目的。

这不仅仅表示我国的政客擅于挑起多元文化与宗教包容性议题,也凸显了宗教敏感性在我国政治环境中的高危性,宗教与政治的纠葛依然深刻,稍有不慎便会激化族群间的情绪。伊党及其支持者在这些事件中的强烈反应,不但凸显了部分政治势力利用宗教议题获取政治资本的手段,也揭示了此类操作对社会和谐的潜在威胁。这种行为可能加剧族群之间的不信任,甚至削弱公共机构开展多元文化活动的意愿,从而对促进社会团结与包容造成寒蝉效应。可让人遗憾的是,即使我国独立了那么多年,但种族宗教课题仍旧一直被政治人物当作挑破离间的筹码。

没创新的政治操作手法

自建国以来,族群与宗教问题始终是社会治理的核心挑战。从独立初期的经济不平等到1969年的“五一三”种族冲突,这些问题都深刻影响了我国的政策和社会关系。尽管经历了改朝换代直到今天的执政内阁被称为“团结政府”,但族群和宗教的分界,这些议题却好像从未缺席,反倒因为在政坛上多次被操弄,逐渐成为了政治角力的必备工具。不管是在野党还是其他意见不一的政治人物都惯于利用族群和宗教议题煽动情绪,以争取支持或转移公众注意。他们通过渲染文化或宗教受到威胁,制造恐慌,激发族群间的不信任。

这种政治操作不仅加剧了社会分裂,也让真正的团结与包容更加遥远。关键人物似乎并不愿意推动改变,反而继续炒作敏感议题,将短期政治利益置于社会和谐之上。这种缺乏创新的手法,是否也间接暴露了部分政客恋权的本质?

笔者认为这种手法之所以至今还有效,源于族群和宗教在马来西亚社会中具有深刻的身份意义,而这是改变不了的现实。面对这种局面,我们何时才能够打破政客利用社会敏感议题进行操作的恶性循环,找到更理性、更包容的方式来处理多元文化与宗教议题?作为选民,我们或许应该时刻提醒这些政治人物:民主体制中,谁才是权力的真正掌握者。

突破困境

笔者认为,人民本身是有能力突破当前困境的。只要不给予操控课题者足够的关注度,对方自然会寻求拥有更高关注度的课题进行布局。但同时我们也需要向政府施压,推动更透明的公共政策,因为透明度不仅能增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任,还能减少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误解和对立。第二,改良多元文化教育至关重要,因为现有公民教育更多的是提供知识上的认知,但这并不等于能够自动培养社会成员的包容心态。实际的社会融合需要通过更多的种族接触,帮助人们理解不同族群的文化和价值观,才能减少偏见和歧视。

与此同时,媒体也应当为缓解社会分裂担起重要责任。媒体应当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报道各类社会事件,避免过度使用种族标签来博取眼球。通过引导公众理性讨论,媒体能够为更健康的公共对话氛围提供积极支持。

“新的一年,新的希望”是所有人都喜欢的一句口号,同时也是我们每个人可以共同期待并努力实现的目标。尽管我们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社会分裂的阴影依然存在,但希望并非遥不可及。通过提升公共政策透明度、加强多元文化教育,以及推动理性、包容的报道,我们可以迈出积极的步伐。每一个小小的改变,都可能在未来带来深远的影响。让我们在新的一年里,携手共进,不被政治操作激发情绪,避免种族和宗教的对立挑起,齐心协力实现更加和谐、团结的社会。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大马入列肮脏15国】四类商品首当其冲 最“受伤”领域呼之欲出

阅读全文
世界上最年轻的亿万富豪约翰尼斯

19岁富三代登“全球最年轻富豪” 身家 241亿

阅读全文
女死者的弟弟在社交媒体贴文及上载行车记录仪的视频,怀疑数辆轿车在车祸后辗过死者,因此,要求网民协助追查涉嫌撞后逃的车辆。(图截自视频)

轿车翻覆酿两尸三命 警方调查撞后逃指控

阅读全文
虐死江雨惠的女被告符丽萍(29岁)。

【4岁女童焚尸惨案】生母判监19年 男友监30年鞭17下

阅读全文

【LIVE】奇瑞(Chery)提供50车给灾民

阅读全文

虽部分居民可重返家园 “此地不宜久留” 【东方头条】 2025-4-3

阅读全文

黄春罐:2025年,马来西亚政局注定不平静

名家

随著2025年的来临,马来西亚告别了风波争议不断的2024年。而我国的各族人民,有不少人都会祈求新的一年可以带来新气象,...

阅读全文

黄金祥:庸才当道,美国与大马的共同困境(上)

名家

特朗普尚未正式上任,他的MAGA(让美国再次伟大)联盟就出现了裂痕。日前,即将与马斯克共同主导“政府效率部”(DOGE)...

阅读全文

郭朝河:用Brat化作升级力量

名家

去年学到最有意思的英文单字,当属Brat无疑。这是英国电音女歌手Charlie XCX推出专辑《Brat》后引发的热潮。...

阅读全文

陈奕强:过去一年大马人工智能6大看点

名家

2024年,马来西亚的人工智能(AI)发展迎来了多个重要里程碑,展现了国家在这一领域的进展与挑战。以下是六大突出的AI新...

阅读全文

林德宜:预见2025年

名家

2025年对世界许多地区来说将是动荡的一年。但现有的格局会不变吗?变化越多,现有的格局就越保持不变?我们会看到世界变得更...

阅读全文

谢诗坚:告别苦难的一年

名家

我们终于告别多事和多灾多难的2024年,走入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回想过去一年,这个世界只能说是悲剧连连,先有加沙地带的哈马...

阅读全文

冯振豪:为什么马来人/土著需要“被保护”?

名家

在马来西亚,土著的特殊地位(special position,马来文是kedudukan istimewa)在1957年...

阅读全文

黄春鑵:回观2024,马来西亚政局暗流汹涌

名家

随著2024年来到了尾声,笔者也是时候回观整个2024年的马来西亚政局。虽说2024年并没有发生如2023年般的6州选举...

阅读全文

陈锦松:安华能否摆脱巫统紧箍咒

名家

安华首相宝座,得来不易,乃通过“千辛万苦”收入囊中。在过去历届我国首相,几乎没有一人有他同样经历。首相位高权重,从政者莫...

阅读全文

曾志涛、谭政宗:探讨网络分享育儿行为立法的必要性

名家

随著社交媒体的广泛普及,父母在网络平台上分享孩子的生活点滴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种行为被称为"网络分享育儿"(Sh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