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准备加入金砖国的消息,让很多人认为马来西亚的外交政策正逐渐偏向中国。因为在金砖国集团中,中国一直是龙头老大,不但国内生产总值(GDP)表现独领风骚,还在许多方面对其他国家起到引导和提供帮助的作用。再加上美国不在金砖国的行列之中,导致在各种国际舆论上,出现了金砖国等于“亲中”或者“对抗美国”的一些刻板印象。
然而,一个国际组织的刻板印象并不能完全诠释大马的外交行为。大马不但申请加入有亲中印象的金砖国集团,还积极参与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其前身是美国主导的组织跨太平洋合作伙伴协定(TPP),现在就算美国退出了,许多成员国也与美国关系密切。除此之外还有伊斯兰合作组织(OIC)和东盟,不论是亲中、亲美、亲伊斯兰或者地域性组织,大马皆有参与。按照这些外交行为来看,“亲中亲美”或许不是马来西亚外交的主旋律,那到底马来西亚的外交策略,究竟走的是什么样的一条路?
不靠墙,不偏袒
根据外交部提供的《马来西亚外交政策原则》,我国的外交宗旨基于睦邻友好原则,欢迎与任何愿意合作的国家建立关系,通过谈判和对话解决争端,坚决反对暴力和胁迫。
这段内容充分表明了我国虽常常与各方势力合作,却不是到处找高墙依靠的墙头草。以冷战时期为例,我国并未因为紧张的局势而偏向任何一方,而是转头加入了不结盟运动(Non-Aligned Movement, NAM),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避免在美苏两大阵营中选边站。
这一立场如今在中美关系中也有所延续,例如希盟执政期间,马哈迪重审了前朝政府与中国的大型合作项目,尽管他在访问中国时表态支持“一带一路”,却也果断取消了部分中资项目,并加强与日本的关系。这一举措被部分解读为对中国的疏远与对日本的亲近,可是值得注意的是,马哈迪也重申了我国的中立立场,强化了对东盟、不结盟运动及南南合作等传统外交方向的重视。在联合国大会上的演讲、与东盟各国领导的互动密切,以及恢复与朝鲜的外交关系。
对待任何国家都坚持睦邻友好原则,面对强国竞争时始终保持中立,这就是我国一直以来的外交原则,并未因政局、首相、政党更迭而有所改变。在这样的原则之下,我国得以避免选边站以后出现的意识形态问题,也契合经济学上的“分散风险”原则,不将全部资源集中在一个市场或伙伴上,确保稳定的对外关系和经济发展空间。
以我国近期的外交成果为例,在稍早的9月20日,大马在是否批准英国加入CPTPP的议题中给出了肯定一票,正式达成马英两国首个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再加上本月刚受到承认的金砖伙伴国身份,若以亲中亲美的角度来看待马来西亚外交,未免有立场矛盾的嫌疑。但了解了马来西亚的外交原则以后,就能发现这两个组织能带给马来西亚的利益,其实非常一致。
向能刺激本国经济者靠拢
英国作为首个加入CPTPP的欧洲国家,自脱欧以来积极寻求全球合作。英国的加入令CPTPP的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至15.7兆美元/68.4兆令吉,占全球经济比重上升至15%。
我国投资、贸易及工业部透过文告指出,协定生效之后,马来西亚出口至英国的商品将立即享有94%关税项目的免税待遇。这让马来西亚出口至英国的商品获得更好的准入条件,更容易走进这个经济规模在去年就突破3兆美元/13兆令吉的庞大经济体。
而金砖国集团坐拥全球贸易额的五分之一,成员国总人口约占全球人口的40%,累计国内生产总值更是高达6.6兆美元(约287兆令吉),占全球经济总量的26.2%,其经济实力已接近七国集团(G7)。这意味著,金砖国家不仅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资源,还能为我国提供了更加多元化和稳定的经济发展路径。
综上所述,马来西亚借由外交手段同时获得英国双边自由协定和金砖伙伴国身份,其实是一件双喜临门的事。这让我国的外贸和投资领域打通南北两条通路,带来众多机遇与成长空间。这正是马来西亚中立而灵活的外交策略,同时在多个不同外交场域中获利体现,为国内经济争取到极大的帮助。
危机与机遇并存
然而,不论是加入CPTPP还是金砖国集团,都有需要担心的问题。比如在达成多边贸易之后,“大马制造”的招牌会不会被滥用,成为外企伪装外壳,进而卷入大国之间的贸易战争?又比如,开放自由贸易之后马来西亚到底是产品的输出国,又或者成为其他国家倾销产品的输入国,这点也有赖政府从关税和进出口政策上进行保护。
简言之,危险总是与机遇并存,是继续与金砖国集团深入交流,申请成为正式成员?又或者保留现在伙伴国的身份?与伊斯兰合作合作组织、东盟乃至CPTPP的关系又该如何处理?是我们可以持续关注的课题。靠著外交手段达到了多点开花的理想成果以后,接下来该如何规避风险,抓住机遇,将是政府的全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