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籍母亲在海外生子的子女公民权修宪法案迟迟未能在国会通过,但内政部长赛夫丁宣称,已有超过3000名大马籍母亲的孩子获批公民权申请。尽管一些人对部长在现行宪法框架下的努力表示赞赏,但普遍仍存在担忧,因为许多在海外生活和工作的母亲之孩子公民身份申请被拒绝,还有不少母亲正在等待申请结果。
在法律修正之前,这些母亲及其在海外出生的孩子将继续面临困境。目前,大马籍母亲若要为孩子获得公民身份,必须返回马来西亚生育。那些在海外分娩的大马籍妇女将面临与那些仍在等待孩子公民身份申请结果的母亲相同困境。
她们只能等待,希望政府能尽快解决她们切身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孩子被视为非公民,长期需要更新居留签证,无法享受免费公共教育和低廉的政府医疗服务等。
此外,居住在海外的母亲很难摆脱暴力婚姻,因为她们完全依赖外籍丈夫为子女提供当地的公民身份。一旦婚姻破裂,孩子的非马来西亚公民身份成为大马籍母亲获得子女监护权的重大障碍。
修正法案须具追溯力
早前在国会提呈的修正法案因不具追溯效应,引发了母亲和孩子们权益可能继续受影响的担忧。如果此版本的法案通过,将对目前根据宪法第15(2)条提出的子女公民权申请但尚未处理的母亲产生影响,尤其是那些无法在布城重新提交申请的海外母亲,以及在申请公民权时遇到障碍的母亲。受影响者人数成千上万。
这些海外申请者中,有些是离婚或丧偶的大马籍妇女,她们迫切希望带著有公民身份的孩子回到家园。
值得注意的是,没有追溯力的法案将排除那些大马籍母亲在海外所生、现已超过21岁的子女,他们从此无法凭血缘关系申请入籍,这其中还包括失去母亲的子女。
现行法律没充分保障儿童公民权
一些人认为,根据联邦宪法第15(2)条的规定,尽管内政部长拥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仍然可以继续为孩子申请公民权。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这意味著即使申请人符合所有标准,也不是每个人的申请都能获得批准。
根据《星报》最近的一篇文章,国民团结部副部长莎拉斯瓦蒂指出,虽然宪法赋予内政部长特权,但这些案件的文件经常卡在官僚下属手中。如果这些文件没有被递交上去,部长如何能够处理这些案件?
我认为有必要对这些官僚作风的技术问题进行彻底调查。尽管内政部长曾在2024年3月保证,所有拒绝信都会附上拒绝的理由,但许多母亲收到的拒绝信中,政府依然没有提供任何解释。
根据家庭前线组织通过其联络网汇编的数据,大部分母亲收到的拒绝信来自海外居留(40封中的34封,即85%)。显然,这是对那些基于现实需要生活在海外的大马籍家庭歧视。然而,根据宪法第15(2)条款,并没有规定母亲必须居住在马来西亚,才能让其子女获得公民身份,这并不是一个先决条件。
家庭前线组织提出了一个案例:他们接触的一位母亲,她的一个孩子的申请被拒绝,而另一个孩子的申请却在三天内顺利获批,尽管他们的申请几乎完全相同。这种情况往往让母亲们难以确定到底哪个申请环节出现了问题,只能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一次次重新提交申请,陷入无尽的失望循环。
履行承诺 落实理念
在第15届大选中,昌明政府的主要政党联盟——希盟与国阵——均将母亲传承公民权纳入其竞选宣言,承诺如若胜选会修正相关法律。事实上,包括土著团结党在内的在野联盟国盟也在竞选宣言中作出了同样的承诺。这俨然已成为朝野的共识。然而,直至今日,公民权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此时,正是昌明政府重申其对既定价值观和履行承诺的一次重要机会。
此外,昌明大马理念的核心——Madani中的“I”代表Ihsan,意为怜悯之心。但是,现行法律并未充分体现这一原则,导致母亲和孩子容易被分离,并面临多种困难和挑战。如果政府能够优先考虑修正这项法律,将彰显出其对家庭和谐及母亲护家权利的尊重,确保这些母亲和孩子受到法律保护。这将是对昌明大马理念中怜悯和正义价值观的一次重大考验。
若修正案获得通过并具有追溯效力,这将标志著马来西亚在妇女和家庭福祉方面迈出了重要而积极的一步。此修正案将使法律更加符合当前的社会价值观和司法标准,确保所有大马籍母亲及其子女都能获得公平对待。从国家社会利益来看,这将保留大量有潜力的大马孩子,让他们将来成为对我国社会和经济有贡献的重要成员。此举还将减少人才外流,使那些在海外生育的大马籍母亲不再需要担心子女在国内的公民地位,她们可以放心选择留在国内工作和养育孩子。最终,马来西亚将成为一个更加包容、进步且对妇女友善的国家。
公众必须声援所有大马籍的母亲——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的母亲们。虽然这项法律现在可能并不适用于每个人,但它可能会影响到你们的女儿、孙女,或者生活中的其他女性。因此,我呼吁大家以选民的身份向政府施压,要求其履行承诺,执行并落实有关母亲权益的公民权修正案,同时停止其它退步和负面的公民权修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