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本应是马来西亚选举空窗期的时刻,却因为各种政治纠纷和议员逝世,产生了一系列补选。当中就包括了才过去不久的新古毛补选、即将到来的槟城双溪峇甲州议席补选等。而在野党的国盟,针对近期的补选,打出了一个新策略,那就是提倡使用本土候选人,上阵补选的议席。
国盟在新古毛的时候,选择派出土团党的本土领袖凯鲁迎战,但最终败于希盟行动党的彭小桃。而伊党的槟城反对党领袖弗兹也表明了双溪峇甲州议席补选候选人必定来自槟城。国盟的这种策略,很可能会成为他们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候选人筛选的趋势。至于本土候选人能否让代表出战的政党增加胜率,还包含了好几种因素。
首先,“本土牌”并非是国盟的专属,在以往的选举中,不难看见政党在不少的选区,如偏黑色(情势不妙)的选区上任用当地的基层领袖,使用当地的基层力量,来力抗来势汹汹的对手守土。而这些选区通常是自身政党也难以预测胜输,甚至是处于劣势,为了避免中央或重量级领袖飞象渡河,空降参选后落败,通常会由本土领袖上阵。但若本土领袖上阵的是这种边缘选区,通常都会以败北收场,因为这些选区一般都是不被自身政党认为有能力胜出的选区,获得的支持也不会太多。
在这种情况下,本土领袖单靠动用本土的基层力量,是无法与对手抗衡的。最终,本土候选人将会成为政党派遣的炮灰而已。但这种只是政党弃守选区的情况而已,若本土候选人得到政党的大力支援,那么情况是可以完全不同的。
排除了以上的“弃将”情况以后,政党在有些时候,选择本土候选人是因为他们认为本土候选人更具有优势,可以引起在地人的共鸣。这种情况通常在双方势均力敌的选区中看见,比如近期的新古毛选举,国盟选用了土团党在地领袖凯鲁,就是看准了这一点。但这种筛选当地领袖上阵的方式,也有其隐患,那就是候选人的号召力是否足够。国盟在选择本土牌的候选人时候,却似乎有些高估了凯鲁的号召力。虽然凯鲁是一位经验老道的政治人物,土团党领袖阿兹敏身边的大红人,更是在新古毛的垦殖区出生长大的当地人,但他在当地的号召和知名度并不会特别高。
根据新古毛议席补选前的各种消息,并没有任何因为凯鲁是当地人,将会支持凯鲁的新闻出现,加上后来凯鲁在不少国盟原本掌握的票仓落败,可见选民对于他的当地人身份一点也不受落。此后,加上国盟内部纷争和希盟策略得当等因素,凯鲁自然就落选了。
由此可见,选择本土领袖,也需要选择一位得到当地基层强烈认可,并在地方上有著不小的声望的领袖才行。这种成功的例子就有2019年雪州士毛月议席补选中,国阵选择了当地的资深基层领袖扎卡利亚出战,最终在当地基层极力助选,和希盟内部不和等因素的支援下,成功以本土牌大胜,夺回该议席。
明星候选人效应
此外,就算政党提供了本土领袖全力的支持,但本土领袖也不一定可以获胜。因为他们还可能面临来自党外的不确定因素,比如说对手政党的“明星候选人”政策。这种情况一般是政党中的中央领袖或是重量级领袖愿意冒著败选的风险,飞象渡河,猛攻并非该政党的传统选区。比如2022年全国大选时,安华就飞象过河猛攻霹雳的打扪,当时为国盟守土的本土领袖,是在临近打扪的怡保出生长大的阿末费沙。但在对手的明星候选人效应的影响下,阿末费沙就算完全动用了本土基层的号召,也敌不过对手的明星候选人凝聚力,最终以数千票败北。
由此可见,本土领袖一旦遇到个人魅力不分地域的候选人,胜利的概率将会大打折扣。
总得来说,本土领袖代表政党上阵议席选举,能否提高胜率,需要看政党对其的支持度,还有其在地方基层上的声望是否足够。一旦这些条件都得以满足,然后避开了对手政党的重量级候选人,是有机会在那些五五开的选区中获胜的。因此,国盟才会在新古毛补选失败后,依旧启用本土领袖作为候选人的政策。而他们是否可以如愿,接下来他们推出的候选人,和双溪峇甲补选的结果,将会给我们一个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