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那场战争后,没人会说自己是英雄。”
近期,看见上万人出席“大马与巴勒斯坦同在”集会的新闻后,内心突然浮现这句话。
2006年,美国电影《硫磺岛的英雄们》(Flags of Our Fathers)的经典名言。
这部电影根据同名畅销书改编,主要交代二次大战时代,历史知名摄影照片“6名美军士兵在硫磺岛立起国旗”的背景始末。
电影透过3个幸存士兵,包括一名成熟谦虚的印地安人,一名资历较浅的菜鸟,以及一名善解人意且绰号是“医生”的二级药剂师,以访谈与剧情交错的手法,勾勒整个战事的真相。
在1945年,美军进攻日本硫磺岛时,遭到日军激烈抵抗,彼此进行1个多月的血腥海岛攻防战。后来,美国成功在岛上最高点插上国旗,照片传回国后,让已厌倦战争的美国社会重燃胜利的火焰。
不过,艰辛插旗的6人中,只有3人存活下来。回国后,他们被热情簇拥,无不视为战争英雄,只是他们心里知道,真正的英雄都已战死在沙场上。
就算战争取得胜利,他们的心灵早已不堪折磨。内心只有小小的期盼——愿战争不再重来。
这是2006年,美国知名导演兼演员克林伊斯威特的作品。可别以为他只是大美国主义上身,趁机歌颂美国的胜利。因为在推出《硫磺岛的英雄们》的2个月后,他推出另一部作品《来自硫磺岛的信》。
都是硫磺岛战役为题材。只是前者是以美国军人为视角,后者则以日方观点说故事。
谁是真正胜利者?
《来自硫磺岛的信》的开头,是以硫磺岛战役10年后,一群人在荒寂的沙堆里找到许多信件,透过信里内容,反映当时军人的爱国情操及挂念家人的深厚情感。
当时,硫磺岛对日军而言有著深厚意义,除了能向总部提供预警外,也能对美国战斗机进行拦截,就算最终大势已去,但这些日本军人相信,只要死守硫磺岛,就有一线希望。
原以为以寡敌众,美军能迅速拿下,没想到这批充满武士道精神的日本兵撑了1个多月,才真正落败。
这场战役后,奠定未来历史的大方向,美国也从此崛起成为世界霸主。但看完这部电影后,从美方视角转换为日方观点,脑海一下子浮现更多困惑。
谁才是战争的始作俑者?为何小争辩最终会变成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谁是绝对正义的一方?谁又是真正的胜利者?
同一题材,两方视角,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政治正确观。两国领袖都辩解为了正义之名打战,最终却要赔上2万名日本人与近7千名美国人的奋战死亡。
若正义的重量需要那么多人命来典当,那正义真的只有这种手段才能伸张吗?若正义的本质是为了划分你我,制造仇恨的对立,那这类荒谬的抗战还值得歌颂或力挺吗?
这两部电影共同组成的二部曲“硫磺岛计划”,对应目前以巴战争的形势来看,绝对心有戚戚焉。毕竟最终战争里受伤的,永远是善良的平民;反而放不下仇恨的领导者,却永远能安然无恙,继续用炮火来巩固团结。
一个真心爱国爱民的领袖,会忍心要子民上战场赌性命吗?而人民对于国家及领导人的忠诚,是否又应该是毫无保留的信任?
我没有答案,心中依旧只有这句话——经过那场战争后,没人会说自己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