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这一路来在各家媒体针对6州选举的评论都主张,希盟-国阵应该要主打一场低投票率的选举,以便顺利进行选票移转(vote transferability),在个别选区完成基本盘互补的目标,要促成这项任务唯有把投票率压低,这也是笔者论点跟其他评论员或学者不同之处。
不意外地,低投票率的州选结果很大可能还是3比3(希盟-国阵3个州政权,国盟3个州政权),但希盟会以更舒适的状态维持现状,而不是以“惨胜”的姿态面向大众。
希盟-国阵可以完全败走吉打、吉兰丹和登嘉楼的州议席,让国盟组掌原本的三个州政府,可是务必在槟城、雪兰莪和森美兰站稳2/3的议会优势,而且希盟至少要保住简单多数,一方面降低国阵的谈判筹码,在未来的中央和州政府施政中有更高的自由度,同时,将来要跟国盟进行协商时,希盟也可凭著槟雪森的执政优势,与国盟处于相对平等的谈判位置,安华领导的团结政府才有更充裕的伸展空间实现本身的政策构想。
另一个理论基础是,不管6州选是对安华的公投还是给团结政府打分的期中选举,投票率抬高背后的意义必然是选民不安于现状,普遍民意对执政党的表现感到不满,进而对在野党的选情越是有利,从政治攻防的视角来说,团结政府应该期待基本盘给自己打分,而不是呼叫“所有人”都出来投下一票。
可是,许多希盟领袖(特别是行动党)和时事评论员都搞错逻辑,认为高投票率才能保住三州政权甚至夺取国盟州,以为投票率冲得越高,就是代表希盟-国阵的基本盘积极出门投票。这个逻辑不仅大错特错,还导致团结政府的弱点进一步曝露于世——高度依靠非马来选民的支持苟且生存。
高投票率如何让希国联军遇挫?以朝野交战最激烈的雪兰莪州为例(如表1),在72%高投票率下,希盟单独掌控32席,多数票超万张的议席多达21席,国盟有两席,希盟和国盟在5000-1万票各有4席。要是我们定义多数票5000票以上是相对安全区,多数票1万票以上为高度安全区,在七成投票率的选战之中,希盟仍有把握赢下25个安全区,国盟只赢6个席次。
从表中数字可发现,国盟所获得的州议席,大部份的多数票都不高。其中,多数票少于千张者达到7席,占国盟得席的30%,有50%席次的多数票2000张以下,反观希盟-国阵2000张多数票的席次不到10%。显然,投票率冲高让更多选区陷入胶著,国盟也凭著微弱多数票攻下边缘议席,乃至部分希国联军拥有一定优势的选区(如鹅唛斯帝亚、双溪坎迪斯、美旦花园)。
无意义的多数票
由于投票率太高,希盟在安全区得到太过“无意义”的多数票,笔者所说的无意义在于,这些选票一来未能外溢到边缘选区以抵御国盟,像是在无拉港、斯里肯邦安、万挠、金銮、梳邦再也、万达镇、巴生新城、圣淘沙、莲花苑等,有些选区甚至在大局已定之后还处在开票阶段,希盟候选人的多数票一直往上冲,惟希国联军所得席次却早已达到34席的天花板。
二来,希盟以超级多数票胜出的选区,大部分都以华印裔选民居多,以致于国盟散播的偏激论述(华人和行动党支配安华、马来人不满团结政府)于此次州选合理化。
笔者做过一次简单的推论,假设投票率在65%左右,投票当天有60%国阵支持者流向国盟,团结政府依然有能力夺得70%的议席执政雪州,牢牢掌控2/3多数,如表2所显示,投票率再往下探,而国阵固票能力持续增强,希盟-国阵摘下的选区会持续增加,就算投票率下降到50%,团结政府还是可以发挥其现任者优势,在州选之后于槟雪森组建强势的政府。
换句话说,即便投票率少于70%甚至是更低的话,希盟还是有25-30席保底,在8月12日的72%选民参加投票,希盟仅仅添加2席。另外,希盟-国阵却在14席进入苦战(多数票2000张以下),更以微差票数葬送7席给国盟,对安华来说,这根本是一桩亏本生意。
此外,低投票率的冷选举对团结政府有利,因为国阵最擅长冷清的选战,比如2021年马六甲州选及2022年柔佛州选,国阵基本盘的动员力度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样,在选情热不起来时,国阵处在最熟悉的作战状态,基本盘自然会恢复信心,感到自己的一票对团结政府极为关键,国阵支持者便会凝聚起来,更愿意与希盟做“对等交易”——进行选票移转,互相补血,确保选后的肉桶分赃中得到更多资源分配。
有人会疑问,可是国盟的攻势很强,团结政府总要回应一下。有一句成语说的好:孤掌难鸣。2022年的柔佛州选,面对希盟和国盟双面夹击,国阵不主动跟两者唇枪舌战,鲜少和在野党起冲突,自己爱谈什么就谈什么,全心聚焦讨好支持者,照顾基本盘,使得整个选举变得特别平静。然后,国阵以40席全面执政柔佛,希盟和MUDA苟且守住13席,国盟只拿到区区3席。所以,希盟领袖若不跟在野党“打球”,让选情“冷”起来,雪州选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