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华人似乎都觉得,马来人都不会看华文留言。”在一场晚宴上,碰到某个会说华语的马来年轻女生。
她家人都不会说华语,但父亲很有远见,觉得中国强势崛起后,华语就算无法在短期内成为全球流通性语言,至少在普及率的比重上,会追得上法语与西班牙语,因此尝试在小学就把她送进华小,看看女儿对这个语言的适应程度后,再决定未来的升学规划。
刚开始鸭子听雷,她在一个全新环境下念书,别说知识吸收,就连同学在说什么都听不懂,自然有点抗拒到学校。但老师很有耐心,同学也纷纷释出善意,让她的戒备心放下,迅速就融入环境,到了二年级已没有沟通问题。
就这样,小学毕业后,她选择到独中念书。因为热爱华文,也非常努力学习,用字遣词甚至比许多华人来得好。
多亏掌握多一种语言,她常成为“外交大使”,不仅常常把华人生活的习惯与传统分享给家人,对于马来种族的各种思维与文化,她也会主动跟华人朋友输出,希望彼此都能打破刻板印象,让双方能真正放下歧见,做到跨种族的融合友爱。
“但是,每次上网看到各种互相攻击的言论时,我就会莫名感到害怕,觉得好像活在不同的世界。”我留意到她使用的字眼是“害怕”,而非“生气”,就追问理由。
害怕的并非针对狂妄无知的言论,而是她知道懂得华文的其他马来人也会查看,并会把网络讯息传递给马来族群。她是中庸分子,会懂得过滤一些较偏激的讯息后再反映给家人;但若是偏激的马来人,这些华人的留言就成了各种煽风点火的罪证,加深种族间的仇视,并成为选举时分化选票的工具。
但这些都还好,她说。最怕是遇到不熟悉的马来人时,她曾解释华人社会的生活观念,还有在这片土地上面对到的委屈时,却被对方质疑她已被华人洗脑,企图背叛自己的种族,辱骂且嚷嚷要杯葛她。
“原本多一种语言是优势,但我感觉懂得越多,却只能看见更多仇恨。”她无奈表示。但幸好家人很开明,鼓励她把这当作上苍的指引,让她渐渐走出困惑,相信彼此的误会终究能化解。
国家的问题
最近看到6州选举的网络留言,让我想起这段往事,并尝试换位思考,把自己当作她来思考国家的问题。
我一直猜想,会在网络上留下种族性偏激言论的网民,遇到真实的马来人时,是否会出言不逊,直接把网络上的言论都说出来?还是会为了表面和平而隐忍,最终选择把看不顺眼的地方都放在网络上?
就算后者的方式看来像平息冲突,实际上却是酝酿一场更庞大无形的灾难。毕竟比起相处时的场面话,许多人会更倾向相信网络言论——因为没有管制,才显得那是真心话。
有些话的确真心,但在气头上,往往会夸大其词,等到冷静后才发现,自己实际上也只是随口说说,回到真实世界终究还是会把道德与伦理披上。这就是人性。
回头再看看6州选举期间,明明要拼的是政党良策,但不少华人与马来人都把问题窄化到种族与宗教对抗,用攻击性强的字眼极尽标签对方,仿佛把投票都当成种族的自尊指标。
但现实是,华人是少数。在看似公平投票的游戏里,人数始终是输赢关键。一旦起跑点已经注定胜算不多,却还是为了出一口气而随意开炮,那身为多数人的一方,心里又会怎么看待这个局面。
“他们根本不想解决问题,只是想制造问题。”华人总认为马来人知识水平不高,不思长进,所以无法解决各种国家问题;而马来人根本毫不在乎,毕竟比起国家问题,他们更想凸显问题的根本——用选票来证明谁才是掌握多数的话语权。
要如何解决这种没有交集的对话?我没有答案。但若真想国家能找到出路,或许在发言时把自己幻想成马来人,用词多点谨慎与尊重,当某天内化成待人处事的珍贵特质时,搞不好彼此才真的能放下偏见,真正走出这一波被种族妖魂蛊惑的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