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时任董总新领导层结合与教总、独大与16个团体联合发起“华教新路向”系列活动,为华教发展找到新论述和发展方向。几年下来办了各种讲座,找来专家学者们写了不少关于华小、独中及华教路线的文章,更在董总行政部成立了进行跨族群工作的小组,试图为华文教育发展、独中教改以及华文教育论述注入新活力,打破华文教育发展停滞的现况。
董总领导层很清楚随著社会经济文化结构的改变,如今华教发展缺乏新论述,导致学校、董事会、家长、校友、学生和社会大众之间出现了各种断裂的情况,这不只是让华教失去了过去那种一呼百应,万众一心的强大号召力,社会上更形成一种对华文学校及华教组织工作者的不信任和批判,更使得华教的未来充满变数。
个人认为华教无法产生符合今天社会经济文化脉络的新论述,其根本原因是华教发展至今,论述与实际断裂所致。这是一个很抽像的课题,如果用哲学的语言来说,就是唯物和唯心的冲突,造成华教论述失去著力点而无法发挥所期待的意义。
传统的华教论述利用族群、血统、文化等想像的语言及文字将华文教育与华人社群产生联结,发展出一套华校是华人文化传承的根基、华人就必须要学华文的“正统”华教论述。这种以民族情感作为媒介的论述就是唯心导向的产品,在这类论述下,华文教育与华人社会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产生连接,使得大家相信捍卫华文教育成为所有华人必须要做的事情,凡是对华文教育有不同想法的就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然而在华人社会是一个务实的群体,即使口中说著民族大义和文化传承,但内心真正相信的是绩效和功利,是一种偏向唯物导向的思维模式,这种情况尤其在为下一代的教育做选择时一览无遗,也因为这样,由过去到现在有不少的华人社会领袖在支持华文教育发展的同时,却将孩子送到英校等其他源流教育系统的吊诡情况。
为了与英校等体系竞争,华文教育现场的仰赖纪律、成绩等绩效,因此绩效是主导华文学校运作的基本要素,所谓的民族情感和中华文化传承只是学校绩效导向的包装纸,这种情况在华人人口数逐渐下降,华校友族学生百分比越来越高的今天,所谓的民族大义和文化传承该如何说明这样的情况?因此过去的华教论述显得苍白无力。
无奈的是华社对于今天华教论述与学校务实运作有一种矛盾的情绪,一方面已经对民族大义和文化情感产生疏离,却又认为功利务实太过庸俗而不愿意坦然面对,形成了论述上拥抱民族大义和文化情感,行为上却关心的是孩子未来是不是能够在这个社会上占据好的位置,生活过得比自己更好的断裂状态。
其实母语教育是一种选择,并没有对错,只是这种情况让打从心里相信民族大义和正统中华文化传承的华教支持者无法忍受,所以“香蕉人”这个标签出现了,“华人就应该会华文”这种论述也从中而来,有很长一段时间华人社会弥漫一种凡是看不懂华文,不会讲华语的华人都会被取笑、看不起的氛围,但事实上到社会上面对工作和生活后,不懂马来文、英文的华人反而变成小丑。
如此发展的结果就是中文至上的思维在大家心里那个务实的态度下逐渐被瓦解,所以在国家推动英化数理的时候,华人家长一片支持。今天所谓的都市型独中更是以英文传授数理科,董总也只能默默让这些学校的学生报考统考数理英文试卷,这统考作为华文学校的统一考试这种说法有著根本上的相悖,但知道的人都失语,只能沉默以对。
为了回应群众的务实主义,华社也有现一种以中国崛起,中文未来将成为世界最重语言,大家更应该学中文的论述,只是现实是中国人仍然拥抱英文,连中国的英文补习班都可以做到在美国上市,让人不禁觉得这个喊了超过二十年,未来中文地位高涨的论述有一种狼来了的感觉。
进入2023年,华教发展必须面对本土化的思考,过去的民族大义和文化正统在今天的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结构变化下已经不符合事宜,而我们也不该毫无底线的将中国官方标准视为唯一正统。
即使中国赶英超美成为世界第一强权,它需要的是一个能够简单读写华语,并且沟通马来文、英文的马来西亚华人,而不是个中国文化底蕴深厚,能引经据典,却不能沟通英文和马来人的华人,毕竟这种能够表现文化正统的中国人数量怎么也比马来西亚整体华人人口还多不是吗?
或许,在发展新华教论述之前,华社更应该要问什么是马来西亚华人?只有重新反思和弄清楚自身的文化以及与所身处环境的关系,重新定义“马来西亚华人”这个名词,并赋予本土化的意义和内涵,新的华文教育论述才能够产生,否则只是缘木求鱼,到头来只是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