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起,由雪兰莪八打灵再也市政厅经营的八打灵再也城市巴士服务(PJ City Bus),开始向外籍人士收取90仙的车资,备受抨击。
掌管地方政府与公共交通事务的雪州行政议员黄思汉否认此举是在歧视移工,而是为了优先方便马来西亚公民,就像政府医院和学校一样,移工只需要支付基本费用即可使用。八打灵再也市政厅则表示,由于过往接获许多市民投诉免费巴士的乘客都是移工,认为有安全和卫生疑虑,并有损市民权益,因此为回应市民,决定“回归初心”,将免费巴士定位为雪州政府为本国公民所提供的独占性(exclusive)的服务。
我们暂且把歧视与否的争论放一边,先来谈谈免费巴士服务的理据。严格说起来,“免费巴士”并不是很严谨的说法,因为终究需要经费来营运,不是从车资收入,就是从政府资金。此所以许多英语论者更喜欢使用“免收费”(Fare-free)一词,而不是单纯的“免费”(Free)。
纵观全球实行免费巴士服务的城市,各有不同的考量。在美国,过去两年许多城市开始实行巴士免收费,主要是为了减少司机与乘客的接触,降低新冠病毒疾病的传染风险;波罗的海三国之一的爱沙尼亚首都塔林实行免费巴士的理由是车资本身只占了收入的小部分,绝大部分都已经来自政府补贴,全面免收费对于营运机构影响不大,反而消除了为征收车资而必须投入的资金。
有些免费巴士(甚至是所有公共交通服务都免费)的倡议者认为,公共交通做为一种面向所有人的公共服务,其营收应当完全来自税金,不应再另外收费,以保障所有人的移动自由,不会因为个体的经济能力而受限制,有助缓解社会不平等。
因此公共交通经营者在推出免费服务时,必须问自己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是要吸引原本开车的人转而使用公交?还是要服务依赖巴士的低收入使用者?抑或是出于前述的保障各阶层人民的移动自由?
2020年起提供全国公共交通免费服务(包括巴士、列车与路面电车)的欧洲富裕小国卢森堡,经过两年后,研究发现车流量并没有因此而减少,某种程度上甚至高于免费公交实行前。卢森堡的经验表明,免费公交未必能够吸引开车人士转而使用公共交通。
转化出行模式不成功
此外,一项针对美国数个城市的免费巴士服务的研究结果显示,尽管在实行免费服务期间,整体的乘客量有所上升,但主要来自于那些原本步行或骑脚车的人,对于车流量影响有限。
回过头来再看看雪州政府属下的免费巴士服务,假使其目的是要减缓境内交通拥塞的情况,上述他国经验已证明没什么效果,这也是许多反对免费公交的人所持的理据:以转化出行模式为由的免费公交不会成功,因为唯有准时、可靠、高覆盖率等优质的服务才能吸引更多人来乘搭公交,而这些需要大量经费来支持,免除收费把重要的收入来源给掐断了,完全仰赖政府资金的结果极可能是服务日益衰败。
既然如此,雪州政府应重新考虑,究竟其属下的巴士服务想要,或是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政策效果,再来决定是否要继续免收费。
其实八打灵再也市政厅的城市巴士服务并非雪州第一个只向外籍人士收费的“免费”巴士,此前雪州精明巴士(Bas Smart Selangor)已从2021年3月起向外籍乘客收取90仙车资,一个月后黄思汉对媒体表示短短一个月就征收了3万3000令吉,感觉很自豪的样子,尽管对平均每月营收1亿7000万令吉的雪州政府而言,这笔钱根本不值一提。而且黄思汉还说收费的目的是要用于巴士的保养与维修,以及开辟更多巴士路线,试问一年40万令吉做得到吗?
反对雪州政府举措
2021年一项玛拉工艺大学(UiTM)的研究显示,使用雪州精明巴士的外籍乘客约占37%,按比例而言,比马来西亚的华人人口比例还高。向这一群体收费,等于是37%的人在出钱供养其馀63%的人,是不是和常见的“华人缴税养土著”的论述很相似?否定这个论述的人多半不会支持只向外籍乘客收费,而赞同并且对此愤愤不平的人,更应该大力反对雪州政府此举。
即便这项措施就如为其辩护者所说的冰清玉洁,没有歧视的动机,其实质上也造成了歧视的结果。司机在每一个人上车时都要打量他的样貌、肤色、穿著和口音,一旦感觉他不像马来西亚人,就必须确保他刷卡付费。要是司机判断错误,轻则乘客翻白眼,重则言语甚至肢体冲突都可能发生。而且既然已经投资在电子收费的基础设施上,司机也要注意观察乘客有没有刷卡,差异化收费根本不符合经济效益。
总归而言,无论收费与否,最有效率的做法是对所有人一体适用。设想一下,如果不分群体一律免费,巴士不需要装什么CEpat(Citizen E-Payment)感应器,直接免除了设备养护费,司机也不需要充当移民局官员,检查乘客身份证或是小朋友的报生纸,上车人流更顺畅,巴士停等时间缩短,更能遵照时刻表的行程,也降低发生冲突的风险。
搞出这么一个小气的措施,收不了多少钱,又徒增骂名,得不偿失,一向自诩精明的雪州政府,这次算出了一笔糊涂账,令人啼笑皆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