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15届大选告一段落,却面临是史上最大难题。在随时面临灾情的考验下,不仅投票率仍能高达73.89%。首投族也发挥了其作用,最终天下未回归一统,竟彻底四分五裂。
国阵未能预料的是持续被马来海啸冲击,削减至仅30席;而希盟仍受选民的委托创下高达83席的亮眼成绩,却由于不过百遭卡关;最出乎预料的是,被判断毫无作为甚至可能泡沫化的国盟,以第三势力之势超越国阵成为第二大党,斩获73席之多,成员党的伊斯兰党更创下了该党最高纪录的49国席,成为国席之冠。
至于独立人士则在投党功利原则下几近全盘覆没,仅在沙巴有2席,砂盟(GPS)则在该州拿下23国席佳绩;西渡的民兴党铩羽而归,在沙巴也未能延续其复兴之火,只保住3席,皆因希盟对立之故。
然而问题来了,均没有任何政治联盟获得国会多数和过半(111席),而三大政盟无论怎么博得东马政盟或小党的支持,想过半都是不可能的任务,三大盟选前彼此爱恨分明,并借此为竞选时所大肆抨击的议题,而今如何是好?难道选前或长期立场冲突和恶言相向,转过头来却为了夺得政权可以瞬间变脸、化敌为友吗?
有句可随意套用的名言:“政治是可能性的艺术”,不可能的任务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下或许有其可能性。在选后天下三分的窘境下,从网上疯传的梗图中都能看到几种联合政府合作模式和国席数字等。
其中,要恢复到我国昔日的三分之二多数,只要希盟和国盟抛弃前嫌合组绝多数政府即可;但这竟然是最差方案,理因是潜意识下以伊党为首的国盟,选前选后都立场鲜明,就是不与希盟为伍,但在选后的记者会上,国盟领导人并不反对与其他政党(如国阵)展开合作。
第二方案是目前人们都在争议和“追捧”的希盟与国阵组织联合政府,美其名的理由是拒绝我国宗教化和两极化,听起来虽不违和,但十分存疑。
首先,希盟早前声称拒绝与国盟合作,是认为土团为首者不可信,随时可能会因叛变而造成政权不稳定,然而人们,或如那些勇于投选国盟的选民所见,巫统才是近年来政权不稳定的始作俑者。
巫统不为所动
无可否认地,国盟政府因巫统逼宫而产生动摇和推倒前首相慕尤丁时,希盟也与巫统在国会组成隐形阵线、相呼应合作策划推翻所谓的“后门”政府,并非什么新鲜事,如行动党迄今也不排除跟巫统合作的可能性。
然而顺得哥来失嫂意,希盟三翻四次献殷勤,巫统却不为所动,因为2022年上半年国阵气势如虹,更公开表态誓不跟安华和行动党合作。巫统若有一贯的立场和目的,那就是赶紧解散国会和国盟一较高下,希望能以多数过半重夺政权而已,这或许与意识形态或原则无关,纯粹就是国盟政府内部分不匀的斗争。
当时巫统在三大马来穆斯林党中席次最多,也自命不凡。然则事与愿违,巫统所得席次目前只屈于其他两党之下,多数马来选民的意愿已十分清楚,即教训国阵同时另寻替代,只是,他们的选择的不是希盟,而是性质相差不远的国盟。
希盟虽能保住华裔为主选票,然马来人海啸并未持续跟随,也不回流国阵,而是将机会转让予国盟。所以持双重标准者自然可笑,毕竟伊党可不是省油的灯,从几十年来的反对党政治运动中不断跃升至今,数度与公正党和行动党等结为盟友,向来也是巫统之外的另一替代,反对党阵营也善于利用伊党支持率,来附和的各自的议程。总不成现在撕破了脸,把问题如宗教化等,都丢给了国盟而不认账吧?
再则,希盟如行动党等在选前可谓大打反贪牌,并大肆以炮轰国阵盟党等,并呼吁选民拒绝国阵,切莫让它重夺政府继续为所欲为。确实,这么简单的逻辑选民也未必不懂,然而有相同的频率、渠道也不甚相同,所以另一大批人转投给了国盟。当下最可笑和荒诞的,则莫过于希盟开始高调欲与国阵谈判合作和合组政府,前后不仅矛盾而且自打嘴巴,为了夺权而不择手段,扭曲我国宪政和随意阐释民主,丑陋至自誉为大义和大局,真是百般不得其解。
目前虽有反跳槽法的局限,但由于对政党没有撼动力,也碍于当下局势所迫,个别政客已完全表露了全然伪善的真面目。你的选票可能只是他们的升官图和保命符而已,一众没有理念、原则甚至毫无底线的政党,选举还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