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罚,一个教育的难题。这么多年来,成为老师与家长的对立面。
爱的教育,成为永恒的话题。爱的表现方式很多,但一涉及到体罚,爱似乎就变了质。毕竟,体罚有被视为是“暴力”的一种表现形式,问到底体罚该不该?等于问“暴力”该不该?
最近,宽柔中学古来分校一位学生由于体罚事故被送入院,本质上是学生体质出状况,其与体罚是否过激本质没有太大关联。校方的说明,应该获得理性、客观、公正的理解。
学生行为的管理,要如何有效与适当,存在许多主客观因素。体罚是老师面对学生的“必要”手段还是“非常”手段。过去的学生,老师一个口令,学生动作一致。但今天社会巨变,道德规范面对冲击,老师的一个口令,班级内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个动作,基本不会完全听命于老师,甚至有些还会反抗或挑衅,青少年的叛逆心理使情况更加不易处理。
学生在校不按时做作业、不守秩序、故意捣蛋、作弄同学、偷窃、说谎,爆粗口等都时而发生,老师为了制止学生行为,不动用体罚,学生会轻易妥协与臣服么?这是教育家一直辩论不休的话题。
一个学生的行为与道德,很大程度深受家庭教育的熏陶、影响与塑造,家庭教育永远是领跑于学校教育之前,有教育学者就断言,有怎样的父母就会有怎样的孩子。父母永远是孩子“学习的对象”,孩子的行为可能就是父母的“样板”,一个经常粗口满嘴的家长,孩子耳濡目染,有样学样,也就不奇怪了。
学生到了学校,根深蒂固的家庭教育转化为学校教育,孩子不可能马上被改变,由暴戾变乖巧需要时间,而个人行为与品德的改变,就心理学而言,绝对是个 “大工程”,而且其成效也非常有限。
老师的难题,普遍认为体罚是最快控制学生行为的手段,不体罚无法震慑学生,无法令学生就范。但,体罚的方法与方式要如何准确拿捏其中的“度”,这又涉及老师本身的背景、观念、性格与心情。
过去也发生过老师过度体罚而造成学生永久伤害的例子,这个意外就是悲剧,也使教育的宗旨与本质被玷污。
体罚教育对儿童影响
体罚争议,是双方面的,涉及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与性格背景。有些学生被体罚后,只会感到皮肉之痛,但有些学生就是老师轻微的鞭打,却成为本身无法跨越的心理压力,进而产生自杀念头都可能发生。我在南方大学学院任职时,曾经亲眼目睹一位在校生从该校感恩大楼第9层坠楼身亡,据了解是家长给对孩子成绩要求过高导致的。
现在学校班级人数众多,50馀人成一班极为平常。在众多学校班级里,老师要如何控制学生行为?只要有一两个学生故意挑衅,老师就会不知所措,如果无法行使“罚”来化解,班级管理就会失序。
爱的教育无法完全落实,不是因为老师不懂得多爱学生一点,而是课室众多学生的氛围下,老师基本无法顾及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或感受,而教学的压力也一直是老师最大的负担。
人都有情绪,老师体罚的过程如果因为情绪失控,体罚就会成为泄愤的工具,体罚的“度”就会失准,也可能造成伤害。在面对学生问题之时,基本老师要学会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在学生犯错时,老师难免觉得失望、痛心或愤怒。但是当老师心里充满著负面情绪时,就无法妥善的引导学生,也会使体罚的初心“变质”。
尽管教育部在2003年就发出通函,限制校方体罚学生的权限,许多专家学者也纷纷提出体罚教育对儿童的影响,但时至今日还是有不少老师和社会人士依然无法摒弃体罚教育。
多年研究育儿方式及曾任教新加坡国立大学心理系的学者约翰·艾里特博士(Dr John Elliott)认为,当社会接受体罚为一种适度的管教方式时,其隐患是这会成为某些有暴力倾向的成年人暴打孩子的借口。因此,不少学者还是认为应该将体罚视为不可取的惩罚方式。
体罚很容易,爱的教育很难。教育基本没有捷径,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家长与老师都必须有充分的同理心,并抱持善意,愿意沟通,而相互的体谅与理解很关键。如果家长爱子心切,而过度保护孩子,其实最终孩子会产生错误价值,是非不分。当然如果老师无法拿捏体罚的“度”,也会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使教育的本意被扭曲。
做老师,不容易,爱之深责之切,体罚的出发点再好,还是会引发争议,这是教育的难题。“爱”与“害”,如何取得平衡点,一体之两面,值得大家共同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