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2011年推行小学课程和考试改革,但仍未摆脱传统的学校制度,包括学科臃肿、重视分数、管理集权。当前小学教育理念,愈益强调自主创意,开发多元智能,而非应试成绩,才符合孩子成长规律。
小学教育主要满足两大要求,一是培养品格习惯,二是学习基础知识,惟我国华小教育过度注重知识细节,却怠误了起步阶段的习惯培养。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基础教育宜解放人性,回到基本面,让孩子保持天性,未来才是有竞争力的世界公民。
华文小学虽由政府管理,但民间团体有责任申述教改诉求,阐扬素质教育。华教运动除传统上维护华校特征,抗拒行政偏差,也应推动教育松绑,倡导进步理念,包括减少繁琐的官僚行政和僵化的绩效管理,关注学童中广泛浮现的学习动机低落现象,重视差异化教学与多元评量。
华小面对国际学校竞争,亦须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学理念,增强城市家长信心。微型华小除争取迁校,也得思考办学特色,保持华校优势,关注友族学习效益。
关注保底能力
凡有质量的教育体制,应确保学生达到基本能力,尤其以母语教学的华教体系,更有必要做到教学上的“保底能力”。如果在小学没有做好保底工作,除了暴露出这个教育体制的缺失,也会将学习危机延伸到中学而难以挽回。
根据学生能力国际评鉴计划(PISA)的2018年度报告,我国学生无论在科学、阅读和数学方面,其能力在7个等级里停留在第2级水平,实属偏低,低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平均水平。
2018年小六学生评估考试(UPSR)中,数学科全国学生得E等和D等者,合计近五成。换言之,经过六年小学教育后,仍然有近一半学生,在数学科处于基本水平及以下。这意味著学校没有达到保底目标,他们升上中学后或丧失学习动机。
华校以母语学习,若欠缺保底能力,低成就学生难以转轨至其他语言源流,必增加辍学率和流失率,衍生社会纪律问题,还长期不利华社人力资源。此外,华校应关注华裔生国语水平,至少达到基本能力,减免不同族群对华教产生负面印象。
落实公民教育
现代国家的基础教育,应该将“知识”和“民主”两种素养,并列为国民教育首要任务,尤其马来西亚正经历政治转型,修宪降低投票年龄至18岁。推展公民教育正是确保每一位国民在行使投票权之前,就应该接受过完整的、系统的公民教育,或是具备基本的公民意识。这个学习过程不能延迟到大学才进行,因此培养出有知识有素养的现代公民,就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
大部份现代国家都有良好规划的公民教育,惟我国的公民教育并没有自形体系,在公立中小学非穆斯林必修的道德教育,实为一般品格教条,不合现代公民教育的需要。独中课程近半世纪缺乏有规划的公民教育,宜加快步伐填补,以培养年轻世代成为爱好民主自由、关怀平等正义、崇尚法治科学的自主个体。
华教宜对公民教育目标界定清楚,不管学生未来有没有上大学,成为蓝领还是白领,都要培育每个人成为“公民”,因为公民素养必须普及全民才有意义。
重视补强教育
许多教育体系都有大约20%学生是学习障碍的弱势学生。弱势学生的成因复杂,为协助弱势者学习,有些国家逐渐重视补强教育(compensatory education)。但是马来西亚教育体制向来忽略弱势学生的存在,缺乏资源去关注补强教育,往往导致这群学生无法适应学校生活,最终面对被遗弃的命运。长期下来,将造成辍学、低成就、缺乏社会流动的后果。
如果补强教育能及早开始,在幼教和小学就受到关注,可以协助部份弱势学生脱离恶性循环的枷锁,减少社会未来的代价。华人家庭面临少子化现象,华校更需正视补强教育,推动相关政策以保障每个个体不受忽略,为不同学习特性或需要的学生,安排相应的教育内容,进行积极的补偿教育。
培育华教专才
华文教育界应重视中小学和技职类在内的各层面教育专才,无论是教学、行政、研究、评量等领域人才,亦包括长期缺乏的阅读教学、特殊教育、政策规划、技职教育、第二语言学习等学科的专家学者。董教总对于独中体制的人才,无论是前线师资,还是董教总行政部的教育专才,务必要有全面和前瞻性的规划。
董教总应该对未来十年至二十年行政部所需人才,进行严谨规划。认真探讨专才借调制度,为借调提供行政措施支援,即从独中借调人员,到董教总协助发展课程,而董教总人员则到独中蹲点执教,互补交流。同时要促成更多由专家、学科人员和独中教师组成专业学习社群(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定期探讨和解决各项教育议题。
除了依赖国外的大学和教育单位支援,董总必须要连接本土的专家学者,结合在地化经验,建立有本地特色的培训模式,以及发展符合国情的教改工程。(待续)
按:本文为董总、教总和独大共同发起的“华教新路向”系列,所拟定的《华教论述总纲领:构建多元与永续发展》部分内容。同时将订在2022年3月5日下午3时举行推介暨讲座,题目为“直面时代精神:华教运动的论述与实践”。相关活动资讯,请浏览董总脸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