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社会过去数十年来都是以重视文化传承,承载丰富的历史文化自居,但事实上却不一定是这个样子,很多历史悠久的华团组织、华校,甚至是华人宗教团体并没有对自身的历史进行了解,更没有对独特的组织传承、文化等有很好的研究、整理和保存。
放眼今天国内超过一千三百多所的华文中小学,绝大部分连自身曾经出版的毕业纪念册等书籍都没有完整的收藏,更别说连图书馆都没有的华团、庙宇,很多连过去不同年代的董事会名册都无法凑齐,这些散失无数的历史文献,其实是一个组织存在的护身符。华社一直来自豪的文化历史传承亦仅限于门面,并没有如坊间流传般的完整,这应该归咎于大家对历史研究传承的轻视,更不觉得应该提供资源(资金、空间等)进行历史研究与史料整理相关工作。
最近霹雳怡保地区的岩洞庙宇被州土地局下令清空一事,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要与相关部门沟通以及争取保留,而很多人都会说这些庙宇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建筑,那怡保地区到底有多少座岩洞庙宇?各别又是何年成立?是佛教还是道教?各自传承自哪一个派别?拥有什么哪些特殊的传承意义?要去争取承认与保留这些历史宗教建筑至少要能够把上述的问题说明清楚不是吗?而这些问题背后涉及的是严谨的历史资料收集、考证和整理,总不能是道听途说,经不起验证的传说和听说。
出版《南洋华纵》
所幸在2017年由当时掌管霹州非伊斯兰事务局的拿督马汉顺推动,当时的霹雳州政府出资,委托拉曼大学助理教授陈爱梅及中文系主任杜忠全组成团队对怡保地区的岩洞庙宇进行了历时一年多的调查与资料收集,并出版了名为《南洋华纵:马来西亚霹雳怡保岩洞庙宇史录与传说》的研究专书,这是我国首部对霹雳州岩洞庙宇进行研究的专书,超越了以往仅以华人籍贯历史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划时代的开拓意义,这本研究专书也成为本次争取承认与保留相关建筑的重要研究材料。
如果2017年霹雳州政府没有接受拿督马汉顺的建议,相关的研究和调查没有进行的话,到今天我们连怡保总共有多少座岩洞庙宇这么简单的问题都无法回答,更别说各别的传承和文化特色,如此一来面对州政府的清空令,这些团体和组织又该如何自辩? 近20年来,本地不少团体开始认识到历史文化的重要性,不少华团、庙宇都试图要规划成立各自的文物馆,希望透过文物馆的形式保存各自的历史文物和资料,但事实上是大家都轻视了设立文物馆背后的专业和研究工作,总觉的只要花一笔钱,把手头的材料整理、印刷、布展后就大功告成了。
事实上文物馆的资料、文物展示的背后是所有人都看不到的文物修复、保存、主题研究、历史资料考证、策展等工作,而这部分需要专业的人才和大量的时间才能够完成,也是各界纷纷在涌向创立文物馆/博物馆的同时,最忽视的部分。
今天民间文物馆最大的难题就是历史的研究和考证工作,《南洋华纵》一书为例,州政府拨出十四万令吉的经费,耗时一年多,由拉大两位博士级的老师带领同学团队、工作人员对相关地区进行考察、约定不同庙宇负责人访问、拍照、到国家档案局进行档案调查、资料核对、各种资料的汇整等才能够出版,不管是从费用和时间上来看,都不是今天民间团体愿意承担(或是能够承担)的部分,大家都希望绕过研究和考证工作直接进入展示阶段,这种模式的展馆根本无法长久运作,更没有延续性,也不会有更新和扩大,充其量只是一个资料馆而已。
如果各别团体/组织无法承担研究的费用和管理工作,或许,在未来华团等民间组织能够跟政府合作设立一个以博物馆为主的研究单位,对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历史、文化和史料进行研究、考证,并且辅导各别单位的展览馆的文化保存、展厅设计、展览主题规划等工作。而这个研究单位也能汇整研究成果,出版针对马来西亚乡土研究相关主题的书籍,如此才能够称得上真正的历史文化传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