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一件事,心有戚戚焉。
还记得新冠肺炎刚在武汉爆发,中国政府宣布封城,禁止所有人民出入时,身边不少人看见新闻后,不约而同地说——封得好,免得病毒出来害人。
当时,全球仍是一片繁华,到处都是欣欣向荣的景色。尽管,10年一度的经济循环周期,从2008年美国次贷全球风暴后,拖了近2年都还看不见暴风眼,这理当是个很明显的警惕线索。
荣景下横空跳出一个新病毒,加上有地域距离关系,每个人看待中国发生的事多了抽离,才会把话说得客观轻松。
“长痛不如短痛。这样做,才能保障更多人的生存利益。”
旁观者说的话,听起来虽残忍,却最真实。因为事不关己,才能完全撇开主观情感因素,把事情看得完整,而非纠结在某个小点。
可是,当旁观者被拉入成为当局者,有了具体环境的感受后,你会发现,观点可能就会完全转换。这时,情绪往往会跑赢理智,再多的逻辑分析,都比不上一时涌上来的怒气、恐慌或难过。
这就是人性。
想像一下,“你赞成大马政府像中国对待武汉一样,还没完全压制病毒前,就不许开城!”这个问题,丢给大马以外的人士回答,我相信绝大多数都会点头。因为对他们来说,这是别人的事,很容易权衡得失。只要病毒不要继续往外扩散,所有严厉的政策都该执行。
但对大马人来说,就算要赞成,恐怕内心也要经历太多纠结。
严格封锁
纠结什么?
若真的严格封锁,我的工作怎么办?公司会不会倒闭?要如何采购食物与日常用品呢?封锁期间,能否像中国政府那样,透过政府单位派发食物呢?若真的有必要外出或跨境,宽限的条件是什么?
政府也有纠结——我国真的还有条件执行严格封锁的政策吗?国库扶持经济再生的能力到哪里?若国库不给力,挽救民意的方式是什么?
所以,MCO3.0执行得坑坑巴巴,政府的决策魄力与果断固然令人摇头,但实际上摊开整个经过,你会发现很多事就藏有当局者身在其中,受到情绪压力干扰,而无法一刀切割的无奈。
执政者如此,人民也是。具体的人,都有具体的难处。
回归大马疫情现况,看似准备走向“印度式人间炼狱”状况,但退一步来看,虽不算太好,但也称不上太坏。
抗疫一年多,若将确诊案例变成曲线图,至今已能画出三段高峰,即吉隆坡清真寺万人大集会、沙巴州选与目前的新波段。
前两阶段已谈了多次,我反而想针对新波段来谈。
很多人以为,近期确诊数字创下新高,都归咎在开斋节的错。这固然是一个原因,但并非是事实的全部。
看回记录,在3月29日,新增确诊数字一度掉到3位数。但好景不长,4月初新增数又维持在4位数,并在月中后突破2000人。之后,政府在上周宣布MCO 3.0,一下子宣布长达4周的管制政策,动机很明显,就是为了开斋节。
因此,开斋节后两周,新增确诊数绝对还是会维持在高峰,5月底时甚至破万也不无可能。而这两周的数字基本上都会高空盘旋,6月才会是这波抗疫期的新节点。
当然,MCO 3.0的确隐含政治议程。在疫情影响各行各业与人心时,对很多人来说,唯有“回家”才能找到活下去的力量。
我常说,跨州跨境不一定就会感染病毒,躲在家也不一定真正安全,一切回归到防疫的完善,但前者风险肯定比较高。
错过控制疫情黄金期
前景不明朗,现状很纠结。在这种情境下,辱骂政府实际上毫无意义,加上目前已错过控制疫情的黄金期,无论什么新政策推出,总会有人站在不同角度吐槽。
我只站在解决问题的角度。说得更白,大家都是成年人,很多事其实不需要政府来教,你我都知道应该怎么做。
政策并非是疫苗,无法真正遏止病毒传播,它只能尽量平衡著经济与生命之间止损点。能真正做到停止病毒散播,并非是耳提面命的国家政策,而是你自己的防疫意志力。
相信我,暴怒下看待疫情,只会无形中增加人心与经济活动的成本。越能抽离情绪,心平气和看待人类发展史的前因后果,你不仅能安然度过这波危机,甚至在疫情结束后,就可迅速在新时代下找到安身立命的新位置。
愿MCO 3.0是所有当局者最后一次任性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