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政党,很多人现在还在为销售及服务税(SST)及消费税(GST)的执行优劣争执不休,彼此都抨击对方的政策导致百货齐涨。各执一词,究竟谁才正确?
还是那句,双方各有优劣,影响领域不同,所以才会有不同程度的回响。正好近期中国清宫剧《延禧攻略》盛行,话题度十足,很多人就算没看过也听说过。因此拿里头的角色来稍微代入比喻,整个税务机制可能就清楚多了。
这部以女人为主角的电视剧有两大重要角色,一是魏璎珞,二是辉发那拉氏。
6%可向政府讨回
对我而言,GST就像是魏璎珞,多层征税,看起来要层层算账,并要最后买单的人承担所有后果;至于SST犹如王后辉发那拉氏,单层征税,只会让最上游的人背负责任,中下游的人则任由局势自由导向结果。
看起来,魏璎珞的方式比较狠,而且每一层都要征收6%税收,到消费者身上时就已经苦不堪言。但是别忘记,虽然在GST机制下,从厂商、批发商、零售商到消费者要层层征收税务,但是批发商及零售商的6%其实都可向政府讨回。
也就是说,批发商及零售商看似成本增加了,惟说穿了都只是先垫著成本,在账目上这些税都是可讨回项。实际来说,吸纳6%税务的只有消费者。
至于王后(SST)来说,虽然只会从工厂出去的货物才会征收税务,从批发商到零售商甚至消费者之间都不会再征税,但由于征税分别为5%或10%(根据不同类品而定),加上部分还征收服务税6%,所以除了供应链最源头的厂商、出口厂商及贸易商、豁免产品厂商、食物制造商,以及统制品厂商不受影响以外,其他的都需要征税。
物价上涨商家作怪
简单来说,皇后这里的征税方式较靠向民生,除了与民生相关的物品都没有征税而会便宜外,若商家不想自行吸收成本而转嫁给消费者的话,其他领域的物品或服务都有可能变贵。
其中,在层叠效应下,首当其冲的就是入口相关的贸易商,加上马币兑外币几乎在贬值,所以入口相关物品变贵是无可幸免的事。另外加工品、餐馆、广告商等价格会上涨也是意料中事。
这时,很多人可能就有疑虑——GST只向人民征税6%,但为何最终导致百货齐涨?真相很简单,商家在作怪。
也就是说,有些商家因为GST机制要先垫著6%,但又担心6%税务讨不回或讨回时间太久,在考虑赚幅可能萎缩的情况下,因此从SST到GST调整时对价格咬紧不放,才让消费者成了冤大头,间接为税务买单超过6%。
说得再白一点,就是本地商家一直对物价控制常常倾向于“只涨不跌”,成本涨了直接就调价,但成本跌了只会静静数钞票偷笑,从不会把多出来的赚幅分给消费者跟著受益,这才让许多人一直认为GST是个乱吃钱怪兽,却忽略实则是中间的人一直在搞鬼。
各有优劣
总结而言,若是魏璎珞主导的GST时代,看似所有人都受罪,其实最终只是最终的消费者在扛6%,但若中间有人在加油添醋,自然累积到最后一个人的身上时价格就繁重;若由皇后掌管税务,看起来只有部分人征税,惟若上游受到征税后,中下游各自为了赚幅而拚命起价,自然到最后消费者也是吃闷亏,要承担前面几层人的赚幅利益。
所以,每个税务都有优劣,重点还是回归在官员执行效率,以及商家的真正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