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导,中美之间的贸易纠纷,最终因中国做出隐性让步,美国成为赢家而得到缓和。由于细节的详情没公布,是否真的能终止贸易战,尚有待观察。
中美是当前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其进出口贸易额,也各占全球第一与第二位,即美国为全球最大进口,而中国具是最大出口国与第二大进口国。若两国展开全面贸易战,自然会冲击到全球贸易,甚至有可能引发全球经济危机,如债务与金融危机。实则,1930年代会发生全球大萧条,贸易便是主因之一,它不仅剧减了全球贸易量,也加剧了失业率与削弱了全球购买力。
应该说,美国出现长期的贸易逆差,的确是个不健康的现象,也是难以为继的,这个失衡迟早得加以缓和,惟却难以得到真正的解决;因为美国经济本身存在著结构问题,如美国经济长期存在著过度消费与储蓄不足,因而必须长期举债以维持增长与就业。
平衡贸易难以达成
就美中贸易言,还有一个美国不愿出售高科技产品给中国的自我约束。本来美国是先进国,高科技产品是其优势产品;可又怕中国在进口美国高科技产品中学到必要的技术,这就决定了美国不易突破这个贸易逆差。
反之,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却能毫无顾忌出口至美国,也降低了美国人的生活负担与通货膨胀压力。外加上美国工资远高于中国,一般的产品难以在中国打开市场,最终反而,只能靠服务性与农产品或未来可能是矿产品如石油与天然气,来平衡两国的贸易。
据此而论,虽然平衡两国的贸易是必要的,可在实践中恐怕有其困难。这个平衡的课题,只能相对以缓和,而难得到彻底的解决。其实不仅是对中国,美国对世界多数国家如德国、日本、韩国、印度、墨西哥、大马等,均出现长期逆差,只不过是中国占比最大而已。
中国对美逆差中占比高也有其结构因素。在中国的出口中,加工贸易占主导地位,但出口额中有过半是外资所有,而非中资所有的企业。大体上,中资企业只占约45%,其中国企与民企约各占一半。
易言之,中国对美顺差中,有大半数为外资所用,其中美资也占了很大比例,而美资愿意在中国设厂,再从中国出品到美国,自有其比较利益上的考虑,也暴露了美国在制造业并没有足够的竞争力,只要这个缺乏竞争力的结构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逆差会旧态依然,顶多是在中国设厂或下单的美企会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如越南去。
国策受工商集团制约
进而言之,美国要再工业化,也只能在高增值产品上著手,也就是最终会与德国、日本、韩国等高增值产品国直接竞争,至于低增值产品,特别是廉价的日用品,美国根本没有必要,也没有成本优势去再振兴,除非政府提高大规模的长期补贴。美国一小时最低工资已逼近10美元(约39令吉)是不可能在低增资产品上有所作为。
因此,美国的再工业化也是颇有限的,它的强项在高增值的产品与服务业。就此点方,美中经济有一定的互补性,反而是美德、美日、美韩是具竞争性而非互补性的。
尽管如此,美中贸易依然得走向相对平衡。就此点言,中国有其吸引力;因为早在2014年中国以购买力平均(PPP)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即中国17.7兆美元/70.2兆令吉,而美国是17.3兆美元/68.68兆令吉)。做为全球最大的潜在市场(如中国的汽车销售早就超越美国),美国不可能放弃中国。
本质上言,美国是个商业帝国,国家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工商业集团的制约,并非是政治人物说了算。这个商业帝国的性质自然有助于缓和美中贸易战。实则,最近中国也要更进一步开放市场,增大进口,以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与促进高品质的增长。这个政策转向,对美商是很有吸引力的,特别是金融服务及农产品生产者言,长期来看美国对中国市场的需要,会高过中国对美国市场的需要。
中国在经济转型中
虽然,当前中国的人均GDP比不上美国,可在2017年已高达8583美元/约3万4000令吉,世界排名第75,远高于印度。由于中国人口规模大,沿海一带的人均收入更是高于全国平均,有著比美国更大的中产阶级,这是美商无法抵抗的诱因。
进而言之,中国的经济也在转型中,其中一个重点是,要从投资与出口推动型经济体,转型为内需推动的经济体。毕竟中国人口多,不可能长期依赖出口来推动市场高速增长,或迟或早得回归到内需驱动型经济。当然,这里有个程度的事宜,毕竟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美国大不同,服务业在GDP的占比也远低于美国;然而,随著中国国民收入递增,消费模式也会出现变化,对高素质服务的要求也要递增。
此外,中国人口也逐渐老化,对医疗产品与服务需求更会剧增,而这方面则是美国的强项,美国的医药与医疗器材业很发达也很有竞争力,这是美企可以大展拳脚的领域。
总而言之,每个国家因发展程度不一,也各有强项与弱项,就美中而言,当然依然是互补性大于竞争性,因此是有可能找到妥协点的。约言之,中美两国和则两利,战则两败。苏联解体与东欧变天后,美国曾大搞人权与民主外交,如今美国总统特朗普偏重实利实惠的经贸外交,不再多谈抽象的自由、民主、人权高于主权类的东西;对中国言,这也算是少了一道促进美中关系的障碍;至于经贸,讲的是实利实惠,只要利彼此,便能成友,差别只在于金额的大小。这些都是可以谈的,重点是如何投桃报李,礼尚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