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历史文化研究工作多年,我总是想起叔孙豹人生三不朽的慧言,也经常思考梁武帝与达摩祖师人生功德的答问。实在奇怪,古今落拓江湖的文人才子,至今有人歌颂;而因财留名,后世有述的,却相对的少,乃至屈指可数。
人生可走多远?立德立功立言三个标准放到历史上,几成定论。营建佛寺千百,三次舍弃国家入佛的梁武帝竟活活给饿死,国破家亡。祖师浮叶北隐少林,预见多少楼台化成烟雨战火,毕竟不知梁武晚来慈悲,留下宝忏,终不以帝王名显。
现代社会,不朽的例子还是有的,林连玉先生就是。林连玉一介布衣,一生澹泊。随著时间推移,他的文化遗产越做越大,影响也日愈深远。
说林连玉的文化遗产,当然不是指他留下的万贯家财,而是他的生命言行,经过四十年的考验,对华人社会以及国家未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与作用,似乎开始看到一些端绪了。
教育民主化
我以为,林连玉不朽生命的文化意义与价值,应有两个方面,即:第一,民主是教育实践的原则,这是作为教师与教育家的信条,生命与职业的标杆,像圣经之于基督徒,像可兰经之于伊斯兰教徒。第二,民族平等是国家的基础,这是林连玉为马来亚建国的政治献词,也是迄今种族政治纷扰,纾解社会关系的治安策。
为什么说林连玉对华文教育或母语教育的主张可以归结成民主的原则呢?
民主是教育实践的理念,也是教育家因材施教的守则。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不外乎此。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与知识论跟孔子固然不同,但主张民主的教育原则是一样的。教育如果不奉行民主原则,背离不分族类的公平性教学,就等同不相信人人生而共有的追求知识与美德之可能,教育就无从实施。
1955年林连玉给第一任首相东姑的信、投书海峡时报与反对1952年教育法令,就是反对不公允及不公平的教育拨款政策,要求政府给华文教育有公平发展的机会,揭发消灭华文教育的阴谋,归结起来,就是要求教育民主化。
民主不仅是现代政治的目标,其实更是社会发展与教育实践的基本原则与原理。没有民主,不能体现公平;缺乏公平,从社会到教育的发展,都要长期受困,甚至像恶质政治那样,造成敌对。
种族主义挂帅
1956年林连玉在马来前锋报开斋节献词,呼吁华人认同新国家,以共存共荣的精神,以本地为家乡,同时也吁请当局要秉持民族平等原则,建立新国家。
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多是单一种族的,背后的思想则是以脱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与国家独立为目的。于是,建立民族国家后,许多原来在帝国统治下的各个民族都成新兴国家的公民,但是因为族群之不同,经常也信仰各异,所以整个20世纪固然是民族建立现代国家的大时代,也是各新兴国家内民族问题与争执,乃至于内战的导因。民族国家的肇建,促使种族主义抬头,其祸害延续到今天的卢旺达,以及不久前才废除种族隔离的南非等等。
对一个新兴民族国家的多元文化宗教和多种语言的社会,民族平等原则应是基本政策,不算是太新奇的事物。林连玉在上世纪独立前一年就提出如此明确的建国主张,放到今天种族主义挂帅的政治环境中,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马来亚独立到马来西亚成立近60年,这个国家的政治人物或政党经常以种族主义作为政治资本,用来消费各民族的基本权利,捞取个人的政治利益。过时的国家政策,特别是过时的民族语言政策依然是国家教育政策的最终目标,全然背离当前强调多元文化生态与多元智慧并存共荣的世界教育发展主流。由此一端,就足以论证林连玉民族平等观的前瞻性,恰是众多党派意识挂帅者的照妖镜。
上述两点,教育不民主,政治与社会也不会有民主。同理,不信民族平等,国家就不会平等,社会与种族也难以和谐。
国家教育要改革,当以教育民主化为原则;国家认同要清晰,民族平等就得落到实处。林连玉的遗产,竟是那几册薄薄的文字,留下的不过是对这个国家长期发展的片言只语,读来却都是不朽的立言。
如今政治多空话,经过60年争议,至今依然。
(本文为2016年华教节特辑系列文章,今年的主题是“反思建国60周年”以及“如何扩大争取公民权益”,由林连玉基金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