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神道设教。无论宗教是何种名目,根本目的大致相仿,就是教人向善,远离罪恶,维持良好社会风俗与秩序。
一般来说,宗教有普世性,但也有地域差异。从教徒角度看,普世的一面就是相同宗教信徒的信仰相同、习俗相似,而差异的一面就是教徒所在国家的社会实践会有不同。换句话说,教徒既是某一宗教的信徒,也是特定国家的公民,因此,教徒不仅仅有信奉各自神明的宗教义务,也有促进社会和谐与民族团结的国民义务。
在大马,宗教就不能仅仅表现为宗教事务,而必须和本土多元社会的国情相连接。多元是大马最大的社会特征,可以是引以为豪的成就,也可能成为族群冲突的根源。其中关键乃在于各个宗教之间——大马族群大致可以宗教区分,如华人多数信仰为佛教,道教,印度人大都信仰兴都教,而马来人则信仰伊斯兰教——互相尊重,相互宽容。
偏执个人宗教义务
然而,最近发生的小学生被要求到厕所用餐喝水,女性去市集及办公场合不能衣著暴露,甚至伊斯兰党首哈迪扬言继续推动伊刑法在国会通过等等个案,却反映出个别穆斯林眼中只知有伊斯兰,而不顾其他宗教并存的社会现实。一定程度上,他们只在偏执求取与增加个人的宗教义务,却忽略了其必要的国民义务。
事实上,这种言行已经不自觉陷入了怪圈,看似在维护神圣的宗教教义,相反却在破坏整体的宗教形象,导致以维护宗教之名而轻慢非穆斯林的权益,结果只会让对方心生误解。长此以往,只会增加宗教之间也是族群之间的裂痕,有百害而无一益。
伊斯兰本是仁慈宽容的宗教,为何偏偏要使它变得好似不仁慈、不宽容?而类似事件接二连三发生,长期以来可说在不断重复,政府对此却无所作为,乃至于变相迁就,无形中也助长了穆斯林宗教义务至上的情绪和意识,与政府推动国族建设的初衷大大相悖!
如今正值斋月,斋月据称是《古兰经》降示的月份,对穆斯林来说,非常尊贵神圣。期间穆斯林需行斋戒,禁止饮食和房事,从黎明到日落,这确是一种宗教义务,也是一种信仰考验。
换个角度,斋月也是对穆斯林国民义务的考验,如何在神圣之月尽其宗教义务,同时也能尽其团结和睦增加社会功德的国民义务。
对差异加以包容
其实,只要知晓非穆斯林的信仰和饮食习惯,尽可能对差异加以包容,对一些无心的冒犯不以为意,许多事情都会迎刃而解。不可否认,各个宗教神明皆是至慈至仁的,对于信徒及非信徒的无心之过都可以宽恕容忍。
其实,穆斯林斋戒也有例外,如病人、残障者、老人、孩子、孕妇、哺乳的母亲及从事繁重体力劳动者,便不会被严格要求禁食,显现伊斯兰仁慈宽恕的本真一面。
对于非穆斯林而言,斋月也是一种国民义务的考验。明白斋戒对于穆斯林的意义,尊重穆斯林的宗教习俗,展现友好的妥协与最大的诚意,在尽可能情况下,回避面对面穆斯林的吃喝行为。
当然,斋月之外,非穆斯林也该注意穆斯林的某些忌讳。如此种种,都应该成为非穆斯林一种必要的礼节和规范。
客观来说,双方长久以来的彼此误解与轻慢,不可能一朝解决,但从根本上解决的办法,则有赖于政府加强切实的引导与管制,而各宗教信徒也需要增加自我反省与宽容实践。很大程度上,穆斯林应该率先做出表率,理由很简单,因为穆斯林在大马是多数,而政府权力也相对集中在穆斯林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