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著社会的转型,时代的发展,人们承受的心理社会压力越来越大,身心健康受到极大影响,埋下了诸多隐患。如今的社会充满各种矛盾的问题与日俱增,家庭困扰、婚姻裂变、就业困难、考试落榜、突发事件、财产损失、居住拥挤、环境污染、人际关系、酗酒吸毒、药物依赖等,均会程度不等地引发社会人群的心理失衡.成为心身疾病的促发因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身疾病就是由心理、社会因素为主而引起的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皮肤病、月经不调、消化性溃疡等)。所谓“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因心理因素引起的疾病,心理专家较提倡“先治其心,后治其身”。
根据2011年国民健康与发病率调查显示,大马患有忧郁症者高达34万人或1.8%,而焦虑症者则有1.7%。而且忧郁症发病率趋年轻化,国内孩童年龄层15岁以下精神疾病发病率相比1996年的13%,增长至2011年的20%。
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心理辅导学博士李志祥表示,心理疾病的来袭,能引发生理疾病,而生理疾病的影响,也会成为滋生心理疾病的温床。作为相互的影响。因此,心身疾病为先郁而后病,身心疾病则先病而后郁。
身心疾病影响情绪
“身心疾病一般都会影响个人的情绪,产生失落感或无力,促使病患的心理状况失衡。例如高血压的病人容易因为一些小毛病而影响工作表现,进而产生心理失落。又如过度肥胖等生理病会促使其自卑,打击其自身。”
世界精神病学协会日前公布的一项网络问卷调查显示,75.94%的受访者认为“心病还需心药医”,抑郁症不需要通过药物及医师的治疗。超过45%的网友患了抑郁症时“不会去看医生”;只有不到18%的人选择去“看专业的精神疾病科医生”。而75.94%的人则认为抑郁症通过自身的心理调节就可以缓解,不需要通过药物及医师的治疗。
心病真的仅凭心药医就能药到病除吗?对此,李志祥给予否定的答案。
针对这点,他指出,不管是心身疾病或身心疾病,治疗方法都适宜多管齐下,采用综合治疗法,从“心”出发治疗病患。
抑郁症意识不深
“综合治疗法有4大要素必须同时进行,第一是心理辅导,找出根本的病原,第二则是强化病患本身的意愿或意志力,确保医疗过程病患不会放弃,第三则是从人际关系出发,透过家庭与朋友圈子的支持,开解病患。”
除此之外,马来西亚注册心理辅导师李志祥续称,若病情严重的话,第四步则需配合药物的使用,从生理上抑制病况。
问卷调查结果还显示,大众对抑郁障碍的躯体症状认识远远低于精神症状。数据表明,56.32%的人在出现情绪低落、悲观等负面情绪时会觉得自己患了抑郁症,但是73.65%的人在出现头痛、食欲减退等具体的躯体症状时,不会联想到自己患了抑郁症。
可见,一般民众的基本思考果真如辅导界专家李志祥所言,对于身心疾病或心身疾病的了解并没有很深。
认识心理疾病长远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的世界卫生报告说,目前全世界共约有4.5亿各类精神和脑部疾病患者,每4人中就有1人在其一生中的某个时段产生某种精神障碍,精神卫生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报告强调,抑郁症目前已成为世界第4大疾患,而到2020年时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疾病。
作为世界4大疾患中唯一的心理疾病,忧郁症的可怕相信无人不晓,也有不少人正为此积极求医。心理治疗师梁惠美表示,相较起从前,我国民众在心理疾病上的求医文化已经相对普及。
梁惠美续称,随著心理疾病在媒体与政府的宣导下,民众已经培养起主动求医的文化,唯求医的过程,依然有零星民众抗拒接受长远的治疗。
马来西亚注册心理辅导师李志祥表示,虽然民众都开始主动求医,但对于心理疾病的了解与认识,依然有待加强。“心理疾病之中,焦虑症与恐慌症比起忧郁症更难被察觉,而且我国其实也有不少人有轻微的,焦虑症与恐慌症,但却浑然不知。”
他认为,我国民众必须培养认识心理疾病的正确观念,以防在这当中存在误解,进而产生歧视。
心理治疗普及 民众不再抗拒
心理治疗师梁惠美表示,虽然我国民众逐渐不抗拒接受心理治疗,但比起西方社会,我国社会对于心理治疗的接受度依然是有待改进。
梁惠美表示,西方社会的民众普遍上都在接受心理治疗时显得较为成熟,反之我国民众在接受心理治疗的心理素质上参差不齐。
“年龄层介于17至30岁的人士,由于接受教育与资讯的普及化,而显得较为从容。而50岁以上的老年人则因为缺少正确的引导,而显得在接受度上较为抗拒。”
她表示,在就医过程中,面对一些“固执”的病患,医师常要软硬兼施,让病患看到医师的认真,让病患理解接受治疗的重要性。“一般上,在病患还未临门接受治疗时,医师必须透过其亲人了解病况与接受治疗的意愿,以防弄巧反拙。”
梁惠美续称,在其接触的病患中,短则有试过一次疗程就可改善病患的病症,长则试过10多次方才改善病况。
“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套用在不同的患者都需要不同的时间去治疗,所以在心理治疗师的观念中,复原时间的精准度通常难以掌握。”
梁惠美毕业与马来西亚国民大学心理学学士和临床心理学硕士,10以上年的临床丰富经验,接见各类心理问题如忧郁症,焦虑症,失眠,情绪失控,婚姻家庭问题,孩童行为问题等。
网络侵蚀思想 虚拟真实分不清
近几年来,面子书在网络爆红,几乎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用品。可是,许多人却无形中滥用了面子书,甚至因此还生出了“心病”。
心理治疗师梁惠美表示,未来需提防的心理疾病是面子书所引发的精神分裂症,常见病征包括幻觉、妄想及胡言乱语。
“患者脱离不了面子书的世界,并且因此沉迷其中,日夜颠倒,极可能因此分不清楚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
她表示,时下的父母应多关心孩子的心理成长,尽可能不要让孩子接触太多科技产品,如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等。
“任何便利都有其代价,面子书上瘾后还可能引发孩子的品性变坏,为了游戏而偷钱、荒废学业等。”
此外,马来西亚注册心理辅导师李志祥也表示,除了面子书之外,网络上瘾症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国人有必要特别关注与提防。
沉迷面书精神分裂
马华公共服务及投诉部主任拿督斯里张天赐揭露,一些年轻人过于沉迷面子书,以致精神分裂,该部今年来已接获15宗个案,其中有4宗是年龄介于18至20岁的学生。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精神疾病,症状为思考方式及情绪反应出现崩溃。患者通常于青壮年显现初期病征,其中约1.5%的患者终身为此病所苦。
现有心理治疗师不足应付病患
据悉,目前在我国,全职服务的临床心理师,大约只有70位左右,多数分布在私人医院、诊所或辅导中心执业;其他心理系毕业生则多数从事学术及研究工作。
心理治疗师梁惠美表示,我国目前的心理治疗师的数量不足以应对目前的心理疾病患者,原因在于过去的心理学系毕业的学士居多都不继续往本身专业领域发展。
“其实要拿到心理治疗师的执照并不难,难的是要立志当全职的心理治疗师。过去20年我国心理学系学士都未必往自己的专业领域就职,但现在已经有许多大学正积极培养相关领域的专才。”
她乐观地指出,在未来的日子,由于市场需求的关系,相信会有许多合格的心理治疗师挂牌执业。
精神科须医学资格
据资料显示,临床心理师、精神科医生(Psychiatrist)与辅导员(Counselor)三者的共同服务对象都是在精神上有困扰的人。
精神科医生需拥有医学资格并可进行药物治疗,辅导员主要处理非精神疾病精神问题,临床心理师可处理精神疾病,如:忧郁症、焦虑症、自闭症等,及非精神疾病,但不可进行药物治疗。
目前,精神专科医生在全马只有约200位,国内的精神科医生对人口的比例是1:11万5000,相比先进国的1:1万5000人还有很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