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电费制度调整看似在涨价,但是背后其实有三个重点。
第一个重点是,这次的基本电价 (Base Price) 从39.95仙调整到45.62仙,这是因为马来西亚每三年检讨一次电费结构。
这是因为燃料价格、发电和电网维护的成本会变动,调整是为了反映实际开销。国能也有合理空间升级设备、维护供电,同时政府也会设定效率指标,避免乱收费。定期(每三年)检讨比随时调整来得更有制度,让家庭和企业都能提早规划用电支出。
第二个重点是,政府取消旧的ICPT (Imbalance Cost Pass-Through) 成本转嫁机制换成设有顶价的AFA (Automatic Fuel Adjustment) 燃料成本自动调整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际燃料价格比较低的月份,电费反而会比以前的更低。
这次的电费改革实则是改变电费的计算方式。
之前的电费每半年ICPT就会调整一次,而且没有设顶价。意思是,如果国际燃料价涨,大家的电费就会跟著涨。
举例,2023年,ICPT就一度涨到20仙/千瓦时(kWh),创下历史新高。有些中高压用电的商业和工业用户,电费一下就涨了40%。后来虽然政府出手补贴将ICPT调回到16仙/kWh,但依然维持在高位。
过去政府为了减缓ICPT的影响,就曾拨出108亿令吉的补贴。如果当时没有补贴,ICPT可能会飙到27仙/kWh。
更具体来说,如果当时用电1000kWh的家庭,单单ICPT就要多付200令吉。
ICPT之所以波动大,是因为国际情势不稳定(尤其是地缘政治冲突和全球能源市场波动),导致燃料价格剧烈起伏,电费飙涨根本让大家措手不及。
那新机制AFA(燃料成本自动调整机制) 又如何更稳定?
新机制贴近燃料价格变化
为了让电费不再大起大落,政府改革推出新机制,用AFA淘汰ICPT。
新机制AFA改为每月调整,更贴近实际燃料价格的变化。
更重要的是,它设有±3仙/kWh 的价格顶限,电费就不会再突然大涨。
一旦调整幅度超过3仙或整体价格涨幅超过10%,就必须交由内阁审议,并可能由政府提供有针对性的补贴,来减轻人民负担。
第三个重点是,“非高峰时段”的便宜电,时间增加了。
以前只有每星期70小时被定义成“非高峰时段” (off-peak) ,电费比较便宜。
现在的“非高峰时段”增加到每星期有128小时,包括工作日晚上10点至早上8点、周末和所有公假。
“高峰时段”是工作日的早上11点至中午12点和下午2点至5点;而“中锋时段”则是早上8点至11点、中午12点至2点和傍晚5点至晚上10点。
重新设计电费系统
这次重新设计电费系统的改革成果取消容易暴涨的ICPT、引入有顶价的新机制AFA、增加便宜电的时间、政府的补贴更可控、以及用户用电量可提前预测。
相较以前的ICPT,这次的调整对国家财政与人民来说,都是更健康、更公平的一种做法。
新机制AFA让燃油成本变动更容易反映在电费里,政府依然可以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出手给予针对性的补贴,确保不会让人民吃亏。
政府也保证继续执行每月40令吉的电费补贴给予低收入家庭(e-Kasih 的群体)、教育机构、福利单位、宗教场所都可以获得10%的电费回扣。
这是一种从“临时补贴”转向“制度化电费管理”的思维转变。
虽然一开始不容易理解,但从长远来看,大家都能受益。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