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来西亚,国籍问题往往与外来移民或难民联系在一起。但事实远不止如此,一群在本地出生、成长、甚至不曾离开过马来西亚的孩子,却因为制度盲点与家庭背景的复杂,至今仍无法获得身份证。他们不是遥远的“他者”,而是我们身边真实而沉默的一群人。
根据民间组织估计,马来西亚存在数以万计的无国籍儿童。他们的处境成因多样:父母婚姻未登记、出生证明不全、跨国婚姻无法提供合法文件……这些技术性问题,却让他们一生失去基本权利。没有身份证,他们无法进入公立学校、申请助学金、获得公共医疗补贴,也无法合法就业,更遑论拥有护照或选票。法理上,他们“不存在”;现实中,他们寸步难行。
我曾与一位18岁少年交谈。他在柔佛出生,母亲是马来西亚公民,父亲则是前尼泊尔外劳。因婚姻登记不全,他无法申请公民权,也无缘高等教育。“我不怪国家,但有时觉得,我是在别人的国家里生活。” 他说。那句淡然背后,是深深的无力感。
近年来,政府日益关注无国籍问题的严峻性,并积极推动各项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措施,便是设立特别通道。国民登记局已开设快速处理窗口,专门处理那些本地出生却因文件不全而滞留的个案,尽可能放宽申请条件,减轻申请者的负担。与此同时,内政部也正著手修订《1959/63年联邦宪法附表》,让只要父亲或母亲其中一人为大马公民,本地出生的孩子便能更顺利取得公民身份。毕竟,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跨部门合作也不可或缺。在这方面,由内政部、社会福利部与国家登记局组成的联合工作小组,正努力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提升案件处理的速度与效率,避免互相推诿,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这一连串举措,既展现了国家对基本人权的重视,也为制度改革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值得肯定的是,政府已开始卖出改革步伐,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当中的显示挑战。部分民众担忧,若放宽无国籍儿童取得公民的门槛,是否可能被有心人是滥用,导致非本地外国人“钻法律漏洞”,取得马来西亚公民身份,进而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此外,系统性的繁文缛节与官僚体制,也是一大障碍。许多家庭虽符合申请条件,却因文件不全、流程冗长、窗口不明确等问题,被迫号上数年仍无结果。甚至有民间组织指出,不同部门间缺乏合作,也有部分官员缺乏处理复杂个案的培训,导致申请个案不断被“踢皮球”,让孩子与家庭陷入无尽的等待。
正因如此,国家在推进改革时,必须兼顾“人性”与“机制”的平衡。一方面,确保真正无辜的孩子能获得身份认同;另一方面,也要建立防范机制,避免政策被滥用。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价值判断,国家要如何定义“归属”,决定了我们是谁,又接纳了谁。
无国籍问题并非马来西亚独有。联合国难民署指出,全球有超过400万人无国籍,东南亚国家尤甚,尤其在跨境婚姻、非法移工与边界地带。这是区域性挑战,更是国际人权议题的一部分。马来西亚若能在此课题上建立机制典范,也将有助提升国家人权形象与法治公信力。
改革不能仅靠中央政府推动,地方代议士与公民社会的参与至关重要:呈交个案,争取合法身份;推动选区法律援助柜台,与律师与NGO合作处理申请流程;在国会持续监督并提出修法建议;积极澄清公众对无国籍群体的误解,引导理性对话。
每一个被承认的孩子背后,都是一系列扎实的行政、法律与社会努力的成果。
一纸身份证,不只是通行证,更是一个人存在的法律凭证与尊严象征。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不只体现在经济规模,更在于它如何对待最边缘的人群。
在国家的阳光下,任何一个孩子都不该只是一道影子。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