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马来西亚与中国建交50周年金禧纪念。回望历史,马中关系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中国汉朝;其中《汉书·地理志》就记载了“都元国”(今登嘉楼龙运)是从中国南部徐闻、合浦经东南亚至南印度的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必经之地。唐宋时期的《唐大和上东征传》和《宋高僧传》里也存在关于在马来群岛开展商品贸易的详细记载。明朝初年郑和下西洋,将中国与马来群岛诸国的官方往来推向高潮;Laksamana Cheng Ho在马六甲的足迹以及汉丽宝公主远嫁马六甲苏丹满速沙(Mansur Syah)的传说至今仍在马来西亚各族群中口口相传。
明末、清朝至民国,中国人下南洋的迁移活动进入高峰时期,并落地生根为马来西亚的第二大种族。长期的语言相融、文化相交、民心相通,构建了多元、和谐的华马族群关系;更为马来西亚与中国的友好合作打下了坚实的人文基础。
进入现代以来,两国经贸、官方往来日益密切;特别是在文化交往领域,两位德高望重的语言学者功不可没。
中国马来语教育开创者——吴宗玉教授
1961年,吴宗玉教授从北京大学印尼语专业毕业,为适应马中两国关系发展需要,赴北京外国语大学筹办中国首个马来语专业。在外籍专家、课本、录音全面缺乏的情况下,吴宗玉教授克服重重困难,每天带领学生晨读、编写出中国第一本马来语教材,录制了中国第一段马来语听力材料……1989年,吴宗玉教授应邀前往马来西亚参加“国际马来语学术会议”,并宣读题为《在缺少语言环境的条件下教学马来语——中国的成功经验》的论文,引发马来西亚教育界的强烈反响。
作为中国马来语教育的开创者,执教近60年来,吴宗玉教授努力使中国的马来语教育从无到有。发展至今,全中国超过15所高校开设马来语专业,培养了近千名精通马来语的优秀人才,而吴宗玉教授也为之奉献了自己大半生的心血。因此,吴宗玉教授获得马中各界人士的敬仰,获颁“国际马来语杰出贡献奖”及马来亚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称号。此外,吴宗玉教授还被马来西亚国家语文出版局官方杂志《Dewan Bahasa》誉为“当代郑和”,致敬其为马来语教育在中国发展及马中两国友好交往中发挥的卓越贡献。
大马的马可波罗——阿旺沙利延荣誉教授
首位马来西亚派中国马来研究高级访问学者、国会上议员拿督斯里阿旺沙利延荣誉教授(Prof. Emeritus Dr. Awang bin Sariyan),于1953年10月20日出生在柔佛笨珍,学生时期就展现出对马来语的极高天赋与充分热爱。大学毕业后,阿旺教授在马来西亚国家语文出版局历任编辑、研究员、高级研究院、主编、处长、总监、董事局主席;并在马来亚大学、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博特拉大学、伊德里斯教育大学、国际伊斯兰大学等马来西亚高校及北京外国语大学、汶莱达鲁萨兰大学、法兰克福大学、北苏门答腊大学等国际高校任教或担任特聘专家。
此外,阿旺教授还撰写了数十本语言指导书籍、学术书籍、科普书籍、词典及诗集等,在各种期刊、杂志和报纸上发表数百篇学术或科普文章,并赴澳洲、荷兰、汶莱、德国、柬埔寨、韩国、法国、印尼、新加坡、斯里兰卡和泰国等发表论文、主题演讲、开展讲座300馀次。阿旺教授始终止致力于提升马来语在马来西亚的地位乃至在全世界的国际影响力,被誉为“语言斗士(Pejuang Bahasa)”,并于2023年3月20日因功被马来西亚国家元首任命为国会上议员。
阿旺教授与中国也有著不解之缘——在马来西亚国家语文出版局任职期间,阿旺教授就多次来到中国,指导中国各高校的马来语教学工作;并多次远赴新疆、甘肃、宁夏等西北穆斯林聚居区考察,撰写文章、书籍,向马来西亚介绍中国穆斯林真实的生存与发展状况,改变了西方媒体视角下制造的谣言与偏见。
2008年1月,阿旺教授受马来西亚教育部委任,担任首位马来西亚派中国马来研究高级访问学者,常驻中国进行马来语言、文学、文化及教育等领域的研究、指导及推广合作,为推动中国马来语教育的实质性发展发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通过马来语推进了马中两国人民的相知、互信。13世纪,威尼斯商人、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Marco Polo)打开了西方认识中国的大门;21世纪,阿旺教授架起了马中两国、乃至马来世界与中国深度交流、合作的桥梁。
Bahasa Jiwa Bangsa(语言是民族的灵魂),是每一位马来语学习者常引用的口号,而在吴宗玉教授、阿旺教授这两位马来语大师的努力下,“Bahasa bukan sahaja jiwa bangsa, tetapi juga jambatan persahabatan Malaysia-China”(语言不仅是民族的灵魂,更是联通马中友谊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