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彭博社4月26日报道,今年3月,人民币首次超过美元,成为中国跨境交易中最常用的货币。彭博信息研究公司根据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进行的研究显示,人民币在中国跨境收支中所占份额从2010年的接近零上升至今年3月底创纪录的48%。数据显示,同期,美元所占份额从83%降至47%。
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国际结算场合将用人民币结算。2月份,伊拉克央行宣布,允许以人民币直接结算对华贸易。3月28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和法国道达尔能源公司通过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平台,用人民币结算完成了5.6万吨的进口天然气采购交易。
3月29日,巴西与中国达成协议,不再使用美元作为中间货币,而是以本币进行贸易结算。4月10日,俄罗斯NBD银行加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俄罗斯财政部长西卢安诺夫近日在一个论坛上表示,俄罗斯与中国间超过70%的贸易结算已经转为本币结算。4月26日,阿根廷宣布将停止使用美元支付从中国进口的商品,转而使用人民币结算。
目前,人民币是国际支付第五大活跃货币、第五大国际储备货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的权重排名第三。人民币的跨境支付、投融资、储备和计价等国际货币的功能全面增强,国际地位也有了较大提升。
多年来,美国凭借美元霸权收割全球财富已是“公开套路”。美元的周期波动总能引起新兴市场的金融动荡,如1982年拉美债务危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2001年阿根廷金融危机、2018年土耳其金融危机等。美国前财长约翰·康纳利曾公开宣称,“美元是我们的货币,但却是你们的麻烦”。
这种情况下,各国需要增加非美元货币储备,以应对美元流动性收紧,这是全球去美元化的一个重要逻辑。
此外,美国动辄制裁使美元安全性遭质疑。美国利用美元贸易结算的便利地位,动辄进行金融清结算制裁,增加各国金融机构清结算风险。俄乌冲突发生后,美国对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金融制裁,包括将俄罗斯逐出SWIFT(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交易系统,冻结俄罗斯央行6000多亿美元/约2.6兆令吉的外汇储备等。
出于战略安全的考虑,越来越多国家对美元霸权被赋予的政治属性感到担忧,认为美元不再安全可信。美元霸权下各国对美元的信任纷纷破产,为摆脱美元控制而开始寻找替代性货币似乎是必然之举。
中国实力上升
信用货币对应著政府信用。越来越多国家选择用人民币结算,是对中国政府或者说是对中国综合实力的信任,这种信任与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挂钩。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后,美国不断输出美元购买中国商品,制造业逐渐空心化。“脱实向虚”帮助美国获得金融霸权,同时也使其他国家逐渐认识到超发的美元对应不到美国实物资产。美元经历了“黄金之锚”、“石油之锚”,如今传统能源已不能代表未来经济,美元的硬通货地位也受到削弱。
人民币“信用之锚”则是中国制造业,这是人民币国际化关键。中国强大的制造能力得益于能源安全、最齐全的产业链体系、庞大的工程师群体、庞大的市场、规模效应下的低成本。此外,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速大幅放缓的背景下,中国良好的经济增长前景将为人民币的国际使用和价值稳定提供空间和保障。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逐渐成为多元化货币体系的核心参与者,但这并不意味著人民币短期内能够撼动美元的国际地位。建立一个成熟、开放的全球性资本市场非一日之功,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也必然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比如,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尚不能完全自由兑换,这限制了其定价货币功能和融资货币功能,也削弱了其作为储备货币的吸引力。而人民币要实现完全自由兑换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中国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建立更加市场化、更加透明的汇率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框架、健全金融监管体制,需要进一步夯实微观经济基础等。
创造安全资产
人民币要被世界上更多的人使用,除了贸易结算外,还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能创造并提供安全资产。创造安全资产不仅需要依托实体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大力发展具有交易深度和广度的金融市场,进一步加大金融开放。与美元相比,目前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工具、利率衍生品等市场的份额仍存在较大差距。
此外,美元的霸主地位不仅与美国经济地位相关,也与其在金融、军事、科技等领域的优势紧密相连。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人民币国际化是必然趋势,但这也对中国在金融风险防控方面提出更高要求。从今年中国进行的一系列金融改革来看,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和节奏必然是稳字当先,不求快,会根据国内的经济周期、经济表现、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等因素综合考量,发展和安全并举,以防止出现类似俄罗斯、日本等外资撤离的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