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西方惯例”,当议会选举出现悬峙议会时,理应由拥有最多议席的政党联盟采取主动权,联系其他政党联盟谈判合作以凑够法定数量,达到执政的标准。虽然,这种安排并非最为“公正”的选择,然而比起让各政党联盟“自由”地纵横谈判,后者的安排让那些获得少数议席的政党联盟明显获得不成比例的影响力,从而影响了民主选举的精神和正当性,也让原本掌握“优势”和相对最多“民意支持”的政党联盟失去了谈判的筹码。
以上的局势,如今也发生在了第15届全国大选。这次“不幸”中招的政党联盟是手握最多议席,但还是不够半数、达到执政标准的希望联盟。从选举结果出炉后,希盟领袖以安华为首,开始积极地与其他联盟谈判,尤其吸睛的是和之前的最大敌人——巫统(其中几位)领袖同居一室,握手、会面和议事。一些支持者和评论认为,这是为了“宁可和扎希联合,也要阻止伊斯兰党执政”、“贪腐和极端二选一”云云。
作为一位在马来半岛出生长大的华裔非穆斯林,本人并非希望联盟的铁杆支持者,只是在反对种族和宗教霸权的大方向下,在政治上选择支持希望联盟。然而最近几年,希盟的表现是越来越糟,政治形象是越搞越坏。
从之前与马哈迪联手,到如今和官司缠身的扎希交换筹码,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政治联盟的定位、目标和愿景。纵然我非常反对国盟,包括伊斯兰党执政,然而希盟如今为了足够的议席“数字”使用的手段、表现的嘴脸,仿佛希盟已经“沦落”成了为了执政中央可以抛弃原则、选择性遗忘的无原则政党。
有支持者或许会为希盟洗白,提出“政党的目的就是为了执政”,然而希盟这几年失败之处在于,从未清楚定位自己的形象并实践相对应的原则,反而只是肤浅地为了反对而反对、为了迎合而迎合、为了执政而自己可以砸了自己的牌坊。
曾经被自己鞭挞的政敌、声讨的政策,当自己成为(可能)执政的一方时都抛之脑后,让他人看清自身的双重标准,使得原本就反对希盟的选民更加嫌弃和反感这个虚伪的联盟、更为坚定的支持国盟/伊党。对比之下,伊党的形象在他们的支持者的心中反而是纯洁高尚的。
弥合分化的社会
如果希盟这次凑够“数目”,成功执政中央,不仅无助于弥合已经分化的社会,还会让部分中立者后悔曾经给予希盟一点希望,让部分铁杆支持者开始动摇和灰心为何希盟演变至今,初心何在。到了第16届大选,希盟铁定无法继续赢得大多数议席并继续执政。
相反,如果这轮国盟或伊党执政,在国际经济周期的大环境下,保守封闭的态度、缺乏专业人士的国盟或伊党在接下来的五年治理只会凸显自身的短板,让人们看清这类政党和理念的不足和缺陷,客观上导致该联盟在其支持者眼里形象的幻灭。到时,希盟要掀起“反风”,单独赢得过半议席都是可能的。
因此,希盟如今最应该做的应该是好好反省自身,到底是要成为“国阵第二”、为了执政中央可以不择手段的利益性联盟,还是以造福马来西亚社会为最终目的,愿意深入基层、长期耕耘的原则性政治组织。
如果是后者,清醒明确的定位就足以获得足够多的掌声和肯定,另外在接下来的5年内除了可以成为强大的反对党(82席)好好监督执政党施政,还需要好好学习自己的对手(国盟/伊党),如何在服务社区、接近选民方面作长期工作和贡献——赢得选民的票是暂时的,赢得人民的心才是永久的。
总的来说,从国家长期政治发展来看,希盟如今的选择只是为了个体短视的利益出发,而没有顾及到联盟自身的长期利益、马来西亚人未来的福祉和国家的政治发展前景。
“希望”本身的寓意,即是给国家带来进步、改革、光明的希望,然而如今该联盟的行为与表现,似乎是背道而驰。该联盟的领袖、智囊、议员和支持者,如果是真心地为了国家的希望而奋斗的,在这一刻都应该有类似的感受和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