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于5月1日松绑防疫措施、在户外公共开放场所可免戴口罩也免扫描“吾安”系统及免人身距离,仿佛我国己战胜了病毒且重新过著自由自在的生活。
由于这20多年来每月到访中国处理业务,多位友人问,究竟中国什么时候开放入境。
“应该快了......估计7月中旬后吧......”我淡定的说。
但许多亲友的反应,引发了我对马来西亚和中国抗疫工作的思考:面对疫情,我们应该清零,还是躺平?
各国国情不同,我们很难把自己的标准用在他人;中国的抗疫牵动全球经济,它的措施短期内可能引发民怨,但最后的抗疫胜利,必将带来丰厚的成果。
“计划赶不上变化。原本订了3月飞广州的,后来延至4月......现在获通知暂定5月中旬......”年头回吉隆坡过年的老友KC GAN,至今还无法返回中国工作。
“......爸,几天前查询5月广州飞吉隆坡单程机票9万多人民币(约6万令吉)现在没了,6月的显示还要6万多(约4万令吉)单程......太贵了!”在顺德元生公司负责供应链管理的小儿圳宇传来讯息。
每月线上会议里收到中国公司生产工厂传来信息,汇报透露上周我们仓库被封的消息,但当天严密检测工作后就恢复正常。可见中国面对疫情的雷厉风行以及高度效率。换了其他国家,恐怕企业要面对更大的考验。
中国抗疫专家锺南山院士认为,中国当前形势下,“完全开放是不适用的,动态清零是可取的,但要进行逐步开放的政策”。这席话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我们都关注上海的情况。尽管疫情影响民生经济,但大部分上海人仍然不弃不离,相信灾难必将过去。
“正如全世界每一座伟大的超大城市一样,当下正在受苦的上海需要的是更多的理解、更多的支持和更多的包容以及建设性的建议。上海拒绝躺平,上海承担著自己的拒绝外溢的责任,上海正在重生!”上海的年轻书法家陈俊华面对疫情困扰,但仍然深爱他奋斗了30年的城市,不会离开。
老友小黄也对中国与美国的抗疫工作提出另一种解读。“如果用全球确诊人数与因确诊而死亡人数比较;美国确诊人数快一亿人而死亡人数超过百万。马来西亚的确诊人数440万,中国只有21万。简单来说,大马患者是中国的21倍,美国患者是中国的391倍。......一个上海的长住人口与流动人口3000多万相等于我国总人口了。要管理上海的疫情非常困难。因此,就数据来看,中国的管控虽影响民生经济,但保住了大部分人的生命与利益,必须肯定它的成绩,而不是冷嘲热讽。”
住北京曾经当记者的广西薪玲小妹回应:“新冠疫情爆发已经三年了。我们也算经历过大大小小的各种病毒和疫情。对于共存和清零这两种观点来说,这些工作不是二选一这么简单的。我觉得,共存的心态要有,但是也要注意节奏性清零。对于防疫本身来说,动态清零我是赞成的,因为不仅要看到医疗资源集中的一线二线城市,还要看到更多偏远的农村,如果大规模爆发,不仅仅是医疗资源被挤兑而是医院不堪重负。
我觉得大家并不是反对清零,吐槽和排斥的是为了达到动态清零给大家带来生活的不便。辩证来看,动态清零的同时,如果能保经济、保生产,时刻想到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大家都会举双手双脚赞成。现在搞一刀切,为了防止传染,把大家封在家里不动,农民不能出来春耕,工人没法出来工作,外卖也没有人来送米送粮,牺牲短期利益的方式,最终也会伤及长期利益。
在认清疫情下也要保经济促增长的情况下,对重点区域集中封控,对可控区域及时恢复生产,这样局部清零和总体长期共存的方式更符合当下的情况。”
综观各方的点评看法,包括在中国负责企业经历的元生人、外资好友、新加坡的伟哥等......对于中国政策给予信任和肯定、更关键的是见中国人民对自己国家的热爱与高度信任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劲力量。我深信、中国将再次让世界刮目相看,让世界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