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华人帮群的形成,主要是不同籍贯及不同方言所致。但随著时代变迁,今天的华人社会结构已起了变化,即分别以血缘(宗亲会)、地缘(地方会馆)、业缘(商业团体)、学缘(校友会)、政缘(政党)及神缘(宗教团体)为纽带发挥凝聚,俗称六缘文化。
柔佛稍微特殊。因地理、政策及资源分配等因素,当地华人鲜少冲突,也进而开展“五帮共和”的协商模式与共识。在新山,所谓五帮是指潮州、福建、广肇、客家与海南五大帮群,至今仍在当地华社拥有重大影响力。惟须注意的是,协商并非毫无冲突。
历史学者李业霖就指出,华人社会“有小群的排他意识,帮与帮之间有矛盾、有对立,可又互相协调和互相渗透。它会产生封建性的帮权威望,发展帮权作用,控制社会大大小小的帮组织”。而新山协调一致的华人社会,相信亦是长期商洽与磨合的发展结果。
讲究协商与沟通
1991年12月29日爆发古庙外墙被拆事件。由于严峻局势所迫,遂有人倡议“古庙精神”。但“古庙精神”终究是“新产品”,需有文人骚客赋予意涵。文化人陈再藩说道:“古庙精神在80年代前没有人提起,反而是在古庙风波之后,华团中纷争,时常被当作口号呐喊”。
直至1997年7月,新山中华公会终于策办“追寻古庙精神”座谈会讨论其定义。文史工作者吴华曾撰文指出:“古庙精神是新山华社的团结象征”,其内容“也涵盖团结、合作、协调、容忍、友爱等元素,亦是港主时代的义兴精神之延续”。
“新山华社能五帮共和,全体华人不分籍贯、不分宗教信仰、不分党派而融合一体,凝集一股强的力量为一山一校一庙而奉献,全赖古庙精神的展现”。
可事实上,这类以新山中华公会为领导的雨伞式华团模式似乎壮硕健盛,但也恐非其然。历史学者庄仁杰曾指出:“由于现在是民主时代,因此旗下的华团也有自行发声的权利。当他们不认同领导机构的处理方式或协调时,他们可自行行动”,“而所谓雨伞式组织也并非是严格的上下结构组织。反之,它们的关系是不断变动的。虽然它们看起来高低有别,但都必须遵守法律,并且法律上的地位也相同”。可见,即使是领导机构也无法完全控制其他联盟团体,他们能做的也仅是影响罢了。
总而言之,“古庙精神”讲究协商也重视沟通,尤必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若决策者在制定方案时,仅以个人私利出发而罔顾社会契约,又或没担当面对舆论压力,势引致联盟体制解纽,使先贤的种种付出流诸东水。因此,华团领袖发言或参与活动时,万不能付以戏谑玩弄,尤必严阵以待,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