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许多人都有与印尼、孟加拉、菲律宾,或缅甸、越南等外籍劳工接触乃至与他们共事过的经验,不论你是雇主╱主管,或是曾经与他们一起搭公车、吃便餐等等,(请问)您(的心)是怎么看待他们呢?!
按理,以人为本的社会里,每个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皆应得到充分的尊重。其实,今天我们所处的社会,需要感谢的人太多了,没有昨日的他们,就没有今日的我(们)。吾人是否也应当培养道德感,一起实践并让这个世界的人更有同理心,使我们的社会更和谐,充满人情味。
又譬如,今时今日,吾人所居住的社区有所谓“Pasar Malam”,就“很有意思”,也可以满足不同需求层次的消费者。而现代化超市却少了温暖的民风人情。
坐地铁、客车等公交,亦见温暖在流失。从前让座给长者,常会收到“谢谢”的笑容,也许挂满皱纹,却让人下车后留恋。“博爱座”推行后让座,常收到木讷表情,“那本来就是我的位子”仿佛写在不悦的脸上。于是乎年轻人见老人或弱势上车后,常转身就走,连“请坐”两字都省去了(伤感!)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另外,科技文明虽是上天的恩赐,因应e化时代科技潮流,顺应智慧型手机及平板电脑等行动通讯产品被广泛运用,不仅仅“低头族”也随之崛起,或关于手机成瘾等问题的严重“后遗症”相继出现,舍近求远的现实让吾人的(心理)距离也愈来愈远!乃至与家人(或亲子间)的关系也因此锐减了呢!这正是现代生活的一个必然现象。难怪很多人感叹:今时今日的社会(可能)因此看来比过去要冷漠而缺乏人情味。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行文至此,亦有感慨:想起从前农业社会里,人情味重,恩恩相报乃是理所当然之事。然这些情景及文化在今日社会中已不复见。换句话说,从前人们的朴实、善良、有时还很热情的人情味渐流走。所以,才会怀念过去的年代,怀念过去的人情味。
这是大时代的演变所造成的,20世纪只是开端,21世纪显见愈趋严重。面对疏离的问题,吾人(按:在真实世界拙于与人互动的一群人)真的要(对人生有所领悟)重新寻回属乎人类的天性,和建立健全而坚实的人际关系,生活得更加愉快。
末了,请允许笔者再澄清一次,稍早在(本版)“让人生多一点书香味”的文章中已表明,阿古因顽疾因素,听取主治医师等的劝告,自第一代的“大哥大”以来,从不拥有也不使用这些“玩意儿”——任他桃李争欢赏,不为繁华易素心。亦可谓“因祸得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