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内阁决定在大学预科班全A考生录取课题的决策U转后,事情算是暂时获得了解决,但此决定公布后,社交媒体却出现了大量网民留言“谢谢马华”的有趣现象,多位行动党领袖按耐不住,一方面指责马华,叫马华不要抢功劳;另一方面则强调了行动党在这次政策U转中扮演的角色,说到底,潜台词就是:“你不是功劳的主人,我行动党才是。”
政党为了争取选民支持,把“好事”和“政策成就”归功于自己,是可以理解的。问题是“怎么抢”和“抢得有多难看”,如果抢得没有分寸,太过离谱,反而会显得政党心虚和焦虑,抢功劳便会从“政治操作”变成了“政治丑态”。
行动党曾经长期处于在野党位置,反对党形象深入民心,长期高举公平公义旗帜,无需承担政策责任,为他们带来了道德形象优势;他们的各种承诺,也建构了人民对他们改革的期待,民意的堆叠,让行动党似乎有了民意即是治理能力的幻觉,这种自我感觉良好,埋下了行动党获得中央权力后适应困难的伏笔。
行动党执政后,开始面对现实冲击,他们不再能够只是耍嘴皮子执政,而是要真正面对体制官僚、盟党分歧、资源分配等等的真实工作,以前承诺下来的各种制度改革迟迟未能兑现,人民开始感受到,行动党不再是那个对抗体制的政党,而是变成了他们曾经严厉批判的官僚,支持者开始失望,信任也开始流失。
行动党领袖不可能没有感受到民意开始鼓噪,但他们似乎没有选择成熟且坦诚的自省,而是陷入权力的焦虑,试图通过公关手段,政治叙事来挽救民心,策略也不外是在否认问题或转移焦点,将承诺跳票行为归咎前朝或是其他势力的阻挠,需要更多时间落实,让外界继续对他们保有“一切都在掌控之内”的形象认知。
这次大学预科班录取资格问题,原本事情爆发时是民间批评声浪不断,当在野党或公民社会成功促成政策U转后,行动党便开始焦虑人民将功劳转向在野党,怕人民认为政府是被逼才转变决定,于是便出现了“抢功劳”现象,明明是被动地回应民间舆论压力,说成了是行动党和政府的改革成果。
然而,在这个信息高度流通的时代,很多事情人民都看在眼里,谁在推动、谁沉默、谁又被逼回应,都逃不过民众的眼睛。那些“抢功劳”的,只会让人看到他们的滑稽和焦虑。
如果行动党只在乎功劳和被称赞,不愿把批评听进去并承认错误,那它终将会被人民以同样的方式抛弃,就像当年人民抛弃马华那样。人民不会因为行动党执政了就忘了他们的承诺,如果建立了真正的功劳,兑现了承诺,人民自然会记得。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