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社交媒体看到一条有众多网民转发的短视频。这名内容创作者分饰两角,成年孩子无论要把什么东西丢进垃圾桶,母亲都会说:“Don’t Throw!” (不要扔!)我最近也在阅读和观看有关断舍离的书籍和视频,很多作者和内容创作者都提醒,要整理和丢东西时,千万不要让长辈看到——他们是断舍离的“杀手”!
我最近也亲身经历了。过年的假期,我整理出了一整袋已经好多年没穿的衣物。几天后,正当我要将东西拿去处理回收,发现那袋衣物竟然少了一半,有的还长脚了,回到衣柜里去了!我一抬头,就看到母亲已经把其中一件我要舍弃的衣服穿在身上,仿佛是无声的抗议:“Nah,你看!谁说我没有穿!”
我没有和母亲争辩,她想怎样就随她吧。只是打扫整理的意愿和动力确实削弱了,反正到最后东西还是这么多。你家是不是也有喜欢囤积、不舍得丢东西的长辈?东西不用了、甚至有些损坏了,为什么还要留著?我尝试理解。
上一代人的长辈经历过经济萧条或物质匮乏的时期。哪怕现在的环境不一样了,那些经历让他们对物质的稀缺性,还是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会让人发展出一种“预防性行为模式”,通过囤积物品,来避免再次陷入资源短缺的困境。“万一以后要用到”也不需要花钱再购买,尤其我们的文化视节俭为美德,丢弃物品可能会背离自己的信念和文化价值。
当人感到对生活的控制力下降时,就会通过其他方式来重新获得控制感。对于长者来说,囤积物品是一种可以自主控制的行为,能够让他们感到自己仍然有能力应对未来的挑战。另一方面,长者常对物品产生情感依恋,认为它们承载了记忆和情感,也是他们与年轻时光的纽带,丢弃某些物品可能让他们感到失去与过去的重要联系或丢掉了部分自我。
无论是因为什么原因而不舍得丢东西,把东西留再在身边似乎给长辈带来了安全感,反之则引发焦虑。唯长期来看,囤积可能导致生活空间被占用、甚至引发卫生问题,影响生活品质。但这始终是我们的想法。对长辈而言,这样的生活不也好好的吗?出了什么问题吗?
若真的要整理,怎样做才能减少双方的矛盾和冲突呢?台湾知名整理师廖心筠提出了几个建议:
第一,不要强行丢东西。当你动手丢,爸妈的防卫机制马上升起,就算是不需要的东西,他们也会因为“不想被你主导”而更坚持留下来,为了留而留!
第二,换个方式问。
“妈,这些袋子我们把有脏污的挑出来,其他留下好吗?”
“爸,这些报纸我帮你分出看过的和全新的好吗?”
“这衣服你还会穿吗?如果不会,我帮你找适合的人结缘出去好吗?”
他们年纪大了,就算想整理体力也跟不上,所以,如果他们有意愿,帮他们同类集中就好,抉择和摆放由他们决定,让他们有选择权,而不是直接清掉他们的东西。
第三,从“整理”变“陪伴”。如果每次你提整理就变成争执,那就先放下自己的执念。与其为了物品吵架,不如陪爸妈吃顿饭、好好聊天。家,不是整理出来的,而是陪伴出来的。有时候,不整理比整理更重要。当爸妈感受到你的陪伴,当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真正需要的时候,改变才会慢慢发生。
以上专家的建议看似理想的方案,唯实践起来却未必是线性的直通车。尤其要从“整理”变“陪伴”,那可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我甚至在想,n年后我自己会不会也变成这样的长辈?白了头发的我又需要什么?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