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政治中常听见一种说法,“在两颗烂苹果中选一颗没有那么烂的”,这句话背后道尽了选举政治中人民的无奈和制度的困境,人民在缺乏理想选择的情况下面对了决策困境,不得不做权衡之选,原本让人可以有选择的选举,却使到人民必须去接受不满和被逼妥协。
2018年以前,对部分选民特别是非土著社会而言,并没有两颗烂苹果选其一的选择困扰,他们大部分都愿意给没有执政经验的希盟机会,与当时的国阵相比,俨然就是好苹果与烂苹果之争;中央政权轮替后,人民终于发现希盟也不是他们想像中那样的好苹果,他们有违背诺言的,有效率不彰的,也有改弦易辙的,人民对他们的不满开始慢慢累积,希盟支持者为了替希盟辩护,甚至也会搬出“两颗烂苹果”理论,辩护说就算希盟是烂苹果,也是刚开始烂的苹果,还是比其他烂了很多年的烂苹果好。
用“国盟或国阵更烂”来为希盟向人民辩解,说穿了也只是在转移注意力,而不是解决当下的问题,国盟国阵很烂可能是事实,但这也不能为希盟的失败或问题开脱;此外,两颗烂苹果逻辑似乎也旨在削弱人民对希盟的期待,像在暗示说只要希盟没有国盟国阵那么糟,就应该得到宽容,这是在把希盟的施政标准拉到最低的做法,有负人民的期待。
“对手比我更糟糕”成为争取选票的理由已经屡见不鲜,尽管“烂苹果”逻辑看似合理,但却无法掩盖政治竞争劣质化的问题,候选人不再需要通过履行承诺、辛勤问政来与对手竞争,而只需要攻击对手,令政治宣传上理念和政策的较量退化为情绪化的对立。而且对选民来说,长期的“烂苹果选择”会削弱人民对选举制度的信心,因为无论如何投票,似乎都无法带来真正的改变。
在政治里,“烂苹果”的类比其实也不太精确,“烂苹果”是一种不可逆的状态,而政党却是动态发展的,有机会改良和进步,如果把敌对政党比喻成更烂的“烂苹果”,可能这是有意让人认为他们的“烂”是不会改变的,没有改进的可能,这是对民主的误导。
事实上,人民不需要成为政党的愚忠支持者,人民应该期待“烂苹果”可以变好,只要去除有争议的、贪腐的领袖,引入新血,调整政策,一个曾经失败或腐败的政党愿意改革转型,调整路线,选民可以就重新接受他们,这样才能扩大民主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一旦选民有这种开放度,执政党就不敢乱来。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