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来,中国、台湾大量开办大学,广设科系与增设硕博士班,结果短短几年研究生人数暴增,但很快的出现供大于需的局面,随著少子化的趋势出现,近几年老牌国立大学一些科系的博士班已出现无人报读的情况。
马来西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对私立大学的政策开始松绑,在政府抑制外汇流失与财团看好高等教育是门好生意的诱导下,私立大学以惊人的成长速度倍增。国立大学也增设硕博士班,加上中澳港台的大学也开放门户,争相向海外学生招手,研究所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满街游走、硕博士多如星斗”不再是调侃学历贬值的笑话,而是实实在在摆在眼前的社会现象。
攻读硕博士课程,毕业论文的书写是最费劲的事,所选题目个人能否驾驭是最优先考虑的重点。其二,要看资料好不好找。其三,展开研究是否还有难度? 有些时候,论文指导老师由个人利益或偏好出发,指定学生进行非擅长的研究领域,尤其要外国学生进行本国的历史课题研究。因为老生本身的“自私” 未考虑学生的条件,做学生的就会吃尽苦头。
再者,学生本身千万别好高骛远,否则很容易半途摔跤。例如到马来西亚学生到中国留学,在当地社会研究与马来西亚华人研究之间,选题就应选择自己熟悉且有把握的范畴,能够把事实梳理清楚,让论文审查老师和口试委员不容易挑起瑕疵,要顺利通关基本上不会有问题。通俗的讲,自己要比老师更熟悉论文的内容与重点。
最后,硕博士论文的书写与个人未来投身学术研究的方向最好有相关性。而且在决定领域和研究方向前,最好先土去了解目前学界在研究什么? 哪个领域在未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这点与未来的就业方向有很大的关连。举例而言,在博士论文研究的是马来西亚华人政治的变迁,对将来申请中国通史的教职就不具相关性。
当然,做研究的前提就是能否久坐冷板凳。擅长交际,意图透过拉邦结派建立关系不一定有用。从事学术研究者要耐得住寂寞,要对学问有敬畏之心,认真做起学问就会察觉学术工作愈学愈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