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朝鲜半岛局势再次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朝鲜不仅在内政上做出重大调整,更在外交战略上展现出新的动向。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东北亚局势的稳定,也为中国、俄罗斯与朝鲜之间的关系带来了新的挑战。
中国对朝鲜的政策长期以来受到历史因素和地缘政治考量的双重影响。中国支持朝鲜的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朝鲜社会主义政权的建立与中国的支持密不可分,尤其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所凝聚的“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更是两国关系的重要象征。1961年签署的《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将这一关系正式提升为互助同盟,使朝鲜成为中国唯一的正式盟国,同时也意味著中国对朝鲜负有军事保护义务。其二,朝鲜在地缘政治上扮演著重要的缓冲国角色,其存在有效阻隔了美国及其盟友与中国领土的直接接壤,为中国提供了重要的安全屏障,显著降低了潜在军事冲突的风险。
然而,随著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对朝鲜的政策也经历了显著的调整。改革开放后,中国将经济发展置于首位,不再延续毛泽东时期对朝鲜的无条件援助。这一转变在90年代与韩国建交后更为明显,中国重视与韩国的经贸往来。与此同时,朝鲜的核武计划和频繁的武器试验不仅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还为美国介入东北亚事务提供了契机,这与中国的战略利益产生了矛盾。因此,进入21世纪后,中朝关系长期处于相对冷淡的状态。
习近平上台以来,中朝关系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降温、中期回暖和近期再调整。初期,由于朝鲜频繁进行武器试射,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支持对朝制裁决议,导致两国关系降温。随后,在特朗普和文在寅执政期间,美韩寻求缓和与朝鲜的关系,金正恩多次访华以增强谈判筹码,中朝关系随之回暖。然而,新冠疫情的爆发再次使两国关系降温。尽管习近平在2023年4月致信金正恩,表达了建立“更高层次”关系的愿望,但外界观察到两国关系实际上已进入冷却期。
寻求新的战略伙伴
近两年可以观察到,俄罗斯与朝鲜的关系呈现出冷战以后前所未有的紧密态势。2023年9月,金正恩首次访问俄罗斯与普京见面,两国关系出现重大转折。2024年6月,普京时隔24年再度访问朝鲜,两国签署了《俄朝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显示出双方正在全方位扩大合作范围。
俄罗斯加强与朝鲜合作的动机主要有三:首先,两国都面临西方的严厉制裁,通过合作可以相互支持,减轻制裁带来的压力。其次,俄罗斯在乌克兰战争中迫切需要朝鲜的军事支持,包括弹药供应和人力资源。再来,俄罗斯试图利用可能向朝鲜转让军事技术的能力向西方国家施压,在乌克兰战争中制造谈判筹码。
从“唯中”到亲俄远中
朝鲜的外交战略正在经历显著转变,表现为通过修宪将韩国正式定义为“敌对国家”,这标志著其放弃了自金日成以来追求朝鲜半岛统一的目标。此外,朝鲜的外交政策正从传统的“唯中”策略转向“亲俄远中”,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这种转变背后的逻辑在于,朝鲜通过制造对韩国的敌意,试图通过制造危机来吸引美国的注意,以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更大的话语权。同时,通过与俄罗斯的合作,朝鲜能够获得粮食、经济和军事技术支持,这不仅帮助其减少对中国的依赖,还可以操作其与中国的外交杠杆。
中俄朝三角关系复杂性
许多西方国家常将中国、朝鲜和俄罗斯视为可能联手对抗西方主导国际秩序的“邪恶轴心”,但这种看法忽略了三国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实际上,这三国若要结盟,仍需克服彼此间的潜在分歧。
朝鲜对中国的控制感到不满,而与俄罗斯的合作则削弱了中国对朝鲜的绝对影响力。与此同时,中国希望保持东北亚局势的稳定,并减少美国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但朝鲜的核计划以及与俄罗斯的合作可能导致局势紧张,这与中国追求地区稳定的目标相悖。此外,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亚国家中发展良好,这实际上与俄罗斯在中亚的传统影响力形成竞争,被视为进入了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
此外,尽管习近平曾表示中俄关系“上不封顶”,但在乌克兰战争问题上,中国对大规模军事援助俄罗斯始终保持谨慎。这种谨慎源于中国对当前战略机遇期的重视,试图在国际舞台上维持一个中立且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中国希望继续与西方国家保持经济和贸易往来,因此避免给国际社会留下中朝俄三国结盟的印象,以免引发西方的制裁。
未来局势走向
暂且不知道朝鲜在此刻宣布修宪将韩国定义为“敌对国家”、放弃与南韩统一的目标,背后的用意是什么,但与俄罗斯的紧密合作无疑改变了东北亚的政治格局。这一变化可能会促使日韩加强军事能力,并寻求更多美国的军事支持,从而加剧区域紧张局势。
在此背景下,中国的立场尤为关键:是否会如西方所预期般与俄朝结盟,抑或为维护朝鲜半岛地缘利益而选择低调应对,或是改善美中关系以共同管控东北亚局势,仍需继续观察。
当前世界不仅面临乌克兰战争和中东危机,亚洲地区更同时存在东北亚、台海和南海三大热点。考虑到中美两国国内形势的制约,双方都难以过度介入区域事务,如何有效管控这些复杂局势将成为未来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