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界人士都知道,一旦司法程序耗尽,一起案件尘埃落定,唯一的出路就是我国特赦委员会的宽宥。
我国特赦委员会成员,都是高高在上的威权人士,其一就是元首。
至高无上的权力,加上保密操作,也无法司法审核(即使有,人民也无法以卵击石),这才是纳吉牢里逃生唯一出路。
前首相纳吉为何获得我国特赦委员会减半,释放日期将提前到2028年8月23日,而2.1亿令吉的罚款也减至5000万令吉。如果罚款未支付,纳吉的监禁期将再加一年,释放日期将为2029年8月23。
然而,纳吉获得刑罚折扣待遇之决策引发社会广泛疑虑,那就是权力运作与公正之间的微妙关系。
第一, 透明度挑战:
特赦委员会的保密操作使决策过程缺乏透明。类似案例的缺乏公开讨论,令公众无法深入了解权力是如何行使的。
第二, 特殊待遇的疑虑:
纳吉获得的减刑和罚款优惠引发了对特殊待遇的质疑。其他类似案例是否受到同等的考量?公众期待看到决策的一致性。
第三,司法审核的缺失:
特赦委员会的决策是否可以透过司法审核?缺乏这一环节,社会对决策的合理性存在质疑。类似情况下,司法审核是否成为权力行使的有效制衡?
第四,公众参与的渴望:
公众对赦免决策的渴望参与程度增加。通过开放的公共讨论和更广泛的参与机制,是否可以为决策注入更多的公正感?
第五,法治的可塑性:
通过比较类似案例,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法治体系的可塑性。纳吉案的处理是否反映了法治体系对不同情境的应变能力?
人民还是存疑和疑惑,纳吉目前还在审理的案件,是否司法程序耗尽之后,也同样招致同样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