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文章引起网上很大的回响与热烈讨论,其实文章主要目的,是通过一个具体目前发生的单一事件,让读者们意识到在去全球化的趋势下,最起码未来十年的经济,将会跟过去二十年很不一样。从而引申到未来将会是一连串类似的事件出现,不断影响著投资市场。
既然说将来是很不一样,哪究竟有什么不一样呢?那就要首先让我们理解过去二十年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从而推断到在这个改变当中,什么将会是我们需要留意的核心。
在二十世纪的80和90年代,所开启的是一个结构性的“超级全球化”年代。这种结构性的出现归因于三个要素的结合。首先,一系列的技术创新,除了信息与通讯技术方面的创新,运输领域的集装箱化创新,使得多个制造行业可以被分解到以前难以想像的细化程度。
其次,由于贸易自由化政策被广泛采纳,使得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出现了关税的减免和非关税壁垒的倾向。
第三,东欧共产主义政权的瓦解,加上中国国家主席邓小平提倡的特殊经济区建立,近乎一夜之间让全球接近10亿的低成本劳动力资源加入到市场经济,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巨大增长。
结果如何呢?全球经济和贸易的组成发生了变化,不仅中国,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权重也在上升。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出现了大幅增长从而直接显著地降低了全球的贫困率。
与此同时,不平等问题出现了双向趋势,一方面以人均收入为衡量标准的话,全球变得更加平等。但另一边,国内不平等,特别是在发达经济体中,却在不断增加,这些都是超级全球贸易一体化的结果。
值得强调的是,在1988年至2008年这20年间,平均工业化国家用来衡量收入或财富分配不平等的基尼系数(Gini Index)从30上升到33,标志著不平等加剧,但全球化不能被认为是导致发达经济体经济不平等上升的单一主要原因。
随著对外贸易的增加,全球化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形成背后都伴随著各种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无论在机器、设备和各种无形形式上的转移,都让新兴国家吸收。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从2004年到2014年,外国知识每年占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约0.7%,相当于总部门生产率增长的40%。
主流意见认为这些结果仅仅是因为中国崛起的原因,但数据显示即使将中国排除在分析之外,结果依然成立。只不过锦上添花的是,当外国知识的贡献在与国内努力相结合时会产生更好的结果。假如把技术能力分拆,当中存在著科技本身的特殊性与本地化因素的两个成分,必须具备这两种能力因素来有效利用外国知识的转移。
从韩国和中国等国家的专利申请和研发支出中看出这论点是成立的。当然,因为中国的社会规模和增长速度以至于很多人骤眼看认为中国是独特的例外案例。但事实是,这均是一个关于知识转移后,接受转移得益国所得到的普遍结果。
本栏过去几年以来一直强调,全球正在经历大规模结构性调整当中。很多人归咎疫情的起源,但其实无论是乌克兰战争、西方国家主导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新规则、加上所谓的“新华盛顿共识”的出现以及正在进行的技术竞争等等,背后都是潜藏已久的问题浮上水面的引爆点罢了。
在我看来,疫情引发的所谓供应链安全,导致去全球化只是韧性和效率之间的权衡;事实上多种证据证明西方国家是没有可能把多种产品的生产本地化。最主要针对的是那些技术和商品或服务可以有“军民双重用途”的领域,一定会实施更彻底的全球贸易限制与各个供应链环节之间的安全跟踪系统。重点是大家表面上以为只是针对中国,实际上是正在建构一个基于意识形态划分,再以军事同盟安全网络为边界的一个新贸易秩序。
回到本文希望带出的重点,人通常都是通过自己所在的环境与过去的学习塑造认知,从而做出各种决定。很多专业的投资人也会基于历史的数据与分析协助判断将来的光景来做决策。但成功的投资必须是拥有对将来的“预见性”,这种预见性或许只是一个机率的判断,但核心是需要有清晰对将来经济大环境与大趋势的高度准确认知。这也是为什么本文首先带出过去几十年全球化的背景,才能让读者理解将来是如何的不一样。
首先,当贸易和技术的分散程度加深时,相关的过渡成本也会随之增加。这意味著各国毫无疑问的必然会承担更高的经济成本。环球目前的高通胀环境已经印证了这一点。
其次,技术脱钩导致的知识传播减少除了是贸易渠道的一个强大“负面放大器”以外,更会影响经济发展和合作模式。显然易见,西方国家积极拉拢印度多方面合作是其中一个主轴。
第三,新兴市场和低收入国家通常依赖国际贸易和技术合作来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因此,当贸易和技术分散发生时,这些国家面临更大的风险和挑战。目前已经可以看到部分新兴国家与中国的国内经济,包括失业率,资产价格,信贷环境等等正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简单而已,在架构全新技术与贸易秩序当中,不单是个别国家,而是全世界所有国家的企业与人民都需要付出一定的过渡成本,以适应新的贸易格局和技术环境。这些成本可能包括重组产业结构、改变供应链和重新培训劳动力等,直接导致国内企业与工人的新利益架构。过渡所需要的时间与成本可能相当长并且巨大,甚至超过最终的贸易影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年以来看到多国的政局动荡不安,并且经常出现各行业劳资双方的冲突甚至大规模罢工。
篇幅所限,本文只能带出一些核心要点。无论你是投资在实体企业,股市,汇市,还是债市,你都必须根据以上的重点,跟踪全球大趋势下的大资金流向,加上个别行业未来发展的环境,再配合基于国家安全考量的贸易壁垒,去筛选你认为合适的投资标的,切勿以过去的惯性思维作为你对未来投资决策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