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有一专栏作者以《华社的不肖子孙》一文点名本人3月4日所刊载的《华人与中国的距离》一文,在相关文章中,觉得我在憎恨中国的一切,否定中华民族精神,更要大家背祖弃宗才能够成为爱国的马来西亚华人,对于这样的大帽子本人还真的担当不起,也很显然的,有不少人是无法理解本人要表达的想法。
“一个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本来就和他的国籍是两码子事,半点没有冲突。我是道道地地土生土长的大马公民,难道就不能仰慕新加坡、欣赏中国、向往日本?”这《华社的不肖子孙》中的一段文字,是我最为认同的一段文字,很显然作者也明白文化认同与国籍认同是两回事,所以认同中华文化和认同中国也是两回事。
中华文化是文化传统,是我们生活、思想和传统积累的底蕴,中国是一个政治实体,是一个与绝大部分马来西亚华人生活没有太多关系的政治实体,而所谓政治就是管理众人之事,中国这个政治实体所关注的众人绝对不会包含马来西亚华人,这是政治事实,作为马来西亚华人,我们应该多思考马来西亚内部的问题,而不是无条件拥抱中国的各种大外宣,只是很遗憾今天很多人无法分辨其中的差异。
当年我国的羽球一哥拿督李宗伟和中国选手林丹在争夺奥运金牌冠军的决赛战时,该支持拿督李,还是支持林丹就曾是一个华社内部充满争议问题。当时有人觉得华社应该要支持中国队的林丹,其中的逻辑是即使李宗伟赢了,马来西亚也不是华人的地方,华人还是继续被当作二等公民,而中国赢了就是全球华人的荣耀,所以当马中在赛场对垒之时,华人应该要支持中国而不是马来西亚,不知道今天各位读者是否还认同这样的论述?
我们都能明白华人在马来西亚这片土地所面对的各种不平等,也理解华人在这片土地的经历及内心的焦虑。所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后对本区域,乃至全球经济、国际政治的影响下,使得国内的华人对中国有著文化母国的投射和解决国内华人焦虑的期待,但这是一个有意义的期待,还只是一厢情愿?
在过去的书写中,本人从未否定中国崛起的事实,重点是我们该如何讨论这个事实?就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各位会期待学校老师毫无筛选的对学生宣导中国崛起的意义、中国在本区域战略的重要性、中国强大的好处、邓小平改革开放的雄才大略,以及习近平超越时代的一带一路思维,让学生去赞叹中国的强大和崛起呢,还是希望老师引导学生多了解同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不同群体,从而去让孩子们反思作为一个马来西亚人,甚至是作为一个继承中华文化的马来西亚华人该如何去看待马来西亚的现况,以及未来的可能性?
大马华人特殊性
相信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崛起是事实,但比起去讨论中国如何强大,及毫无保留的去拥抱中国政治性的宣导,我们更应该引导下一代去了解马来西亚华人的特殊性,以及马来西亚华人所坚持的中华文化在这片土地的意义,并透过这些问题的思索,再去处理中国崛起对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影响,并用一辈子去探索华人在未来的生活、身份以及可能性。
新科奥斯卡影后丹斯里杨紫琼或许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作为马来西亚华人的一分子,她透过中华文化的底蕴以及马来西亚华人的多元特性,在香港找到机会,并走向国际,让她能够在过去四十馀年参与世界各地的电影演出,最终夺得史上第一位亚洲裔影后,使得中国、香港等地都以她为荣。有人会说她的成功与马来西亚没有关系,但本人认为如果没有马来西亚多元文化的背景,她不会有如此精彩的演出和成就。
至此,肯定有人会说我是“牧洋犬”,只是会批评中国却对美国霸权视而不见,对此只想说作为一个在中文媒体,用中文书写专栏的作者,预设的读者也是中文使用者,所以从“中国”作为切入点只是一个书写策略而已,如果将本人过去讨论华人身份、中文使用的文章中的所有“中国”以及相关概念、字眼换成“美国”以及相关词句,也一样能够反映出同样地思考脉络,所以重点不是反中还是拥抱美国,而是马来西亚华人该如何探索自己的位置和寻找未来的可能性。
所以各位该关注的并不是中国如何崛起和强大,而是华人如何在马来西亚找到更好的未来,也毋须再陷入反华、拥美这一类毫无意义的争论。继承了中华文化的马来西亚华人有别于今天的中国人,我们能走、该走的路也与中国不同,马来西亚才是我们最终的归属。
最后,请不要再将“不肖子”的标签贴在呼吁本土化,反思华人和中国的关系的人身上,因为早在马来亚独立前一年,林连玉老师就在刊登于马来前锋报的开斋节贺词〈心理的建设〉一文中就对这个问题做了深刻的讨论,难不成林连玉老师是这个土地上第一个不肖子不成?